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之中啊。
GZ:有。
我:您确定吗?
GZ:在海淀1971年肯定是有的。
我:那时候叫什么名字,进修学校?
GZ:就叫进修学校,一直就有。
那个时候为什么要有呢,主要是基于历史原因,那个时候教师的学历水平不够,必须进行在职教育。
而在职教育当时又没有相应的基础,为了解决教师在职过程中的教学问题,必须要找一些很有教学经验的人组成这么一个班子,去指导这些教师的教学活动,进修学校担负的其实就是这个任务。
我:那个时候北京市别的区呢?
GZ:好像都有,海淀区在“**”
前有教研室,每个学科有个教研室,后来“**”
冲击瘫痪了,1971年开始恢复,就这么一直延续下来,它解决的问题呢,主要是解释教材,组织教研活动,有关教材的认识啊等。
至少到90年代中期之前,都是这样。
一位在“**”
期间参加工作的教师(XG,2008)表示,那时的确参加过教研活动。
“记得参加工作后也有进修。
好像是每周一次,上大课那种,我们是到海淀进修学校去。
叫什么、是不是教研室组织的记不清了,但那种活动与后来的教研活动基本相似,只是没有那么正规,去不去也不那么严格,自己决定吧。
当然我们还是去,本来学的东西少嘛,还是希望能够有点提高、收获。”
顾泠沅先生对那个特殊时期教研室的存在也给予肯定。
我:顾先生,在“**”
开始前,您已经工作了吧?
顾:我在1967年工作,还是在“**”
期间。
我:就直接到青浦了吗?
顾:对,
我:那时候青浦县有没有教研室?
顾:有的,青浦县是这样的,“**”
之前是有教研室,“**”
初期断了,后来又有。
(2008年4月12日访谈)
北京市某教研室原领导(FH,2006)回忆改革开放后北京市教研室成立时则说:
“1986年,当时的北京市教育局长宣布组建北京市教育局教学研究部,任命我担任主任,拨款20万元作为经费。
办公地点在宣武门附近,就是今天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所在地,成立了教育学院二部,就是北京市教研室前身。”
全国情况自然各有差别,从整体上可以说,自从20世纪50年代建立之后,教研室在中国基础教育系统中一直存在,但普遍、完备的程度远不及今天。
最大的中断在是“**”
,但即使那时也并未完全消失,在部分地区,大约是最为混乱的时期过去之后,以“复课闹革命”
为旗帜恢复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