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色彩。
在各种教学改革中,公开课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
比如,某次课程或者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理论或者思想,反映在教学上则必然地会有具体的主张:课程本身的变化,教科书的更改,提倡实行某种教学方法,鼓励采用某种评价手段……由于改革的节奏往往并不与学校生活的周期吻合,也往往没有足够的前期准备,纵使教研员个个是资历深厚、教学出色的行家里手,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十分准确地形成关于改革的成熟经验,向全局范围内普及时难度就更大。
于是,公开课便成为推行新的教学思想和方式方法的有效途径。
作为教研活动的公开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在目的上,带有“示范性”
特征。
听课评课经常会发生在某所学校之内,有时也会被叫做校内公开课等,无论名称如何,学校内部的听课评课,并不一定有“示范”
功能,很可能执教者是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需要借助这种机会发现教学中的漏洞和缺陷,听取老教师的意见,以便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而教研室组织的、作为专门教研活动的“公开课”
则不同,有时会在学校以外的专门场所进行,以便更多教师能够参加,即使安排在学校之内,也不同于教研员们下校的“听课评课”
,而是为了推行某种教学思想、倡导某种教学方法而安排的,参加公开课的教师,无论执教者还是旁听者,都知道,在公开课上展示出来的教学,即使还有尚待完善之处,却是带有榜样性质的,是今后要推而广之,要全体教师效仿的。
在内容上,表现出“创新性”
品质。
学校内部的听课评课或观摩教学,多半是“常规”
性质的,即以大家所了解的原则、标准为判断依据,也多半会采用大家所熟悉的具体方法和形式。
而教研室组织的、作为教研活动推出的公开课则不同,如前所述,带有改革尝试的意味,或超越于人们所熟悉的原则和标准,或突破了大家所熟悉的具体方法和形式,这样自然就表现出某种创新性。
例如,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时,多数教师并不知道应该怎样运用于课堂,于是就可能由教研员先行学习,然后辅导某位教师准备一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课,然后以公开课的形式推出,供大家学习探讨。
许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曾经先以这种方式向教师们展示,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等,也是如此。
在规模上,具备“全局性”
范围。
学校内部的观摩教学、听课评课,通常是一所学校之内的事情,即使有教研员参加,主要也是为特定学校服务。
教研室组织的公开课,则服务于教研室所辖区域内的全部学校,在全局范围内展开。
教研室在组织公开课时,一般都会要求自己所在区域内所有学校参加。
在形式上,要求“正规性”
操作。
学校内部的观摩教学、听课评课,执教者与旁听者关系比较轻松,课后的讨论中无论提出质疑,发表意见,相对随机,很少刻意的安排。
而教研室组织的公开课不同,因为是示范,是创新,所以课后的讨论便有着进一步介绍、诠释的功能,往往会事先安排一些专门的发言,发言人的身份多半也非同寻常:教研员本身、优秀教师、教育行政领导或来自教育研究部门和高校的学者等。
当然,公开课作为教研活动的一种形式,并不限于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教育改革提出的新任务,在常态的教学实践中,教研员们一旦发现比较好的教学典型,也会采用这种教研活动,用意仍然不外是展示和推广。
2.自我保护与“同盟”
公开课是“中国特色”
的教学活动。
在本书写作期间,曾经向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裔留学生(JH,2007)了解他们那里的相关情况,答曰:“没有。”
不仅完全没有“公开课”
这样的活动,“在马来西亚,获准去听老师们的课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校长没有权力要求教师接受外面来的人听教师的课,面对类似事情,通常教师们很干脆地就拒绝了。”
惊诧之余,询问韩国留学生,答案也差不多,教师们很少相互听课,也很不情愿外人来听课,更没有必须上公开课的义务,他们有时会根据管理者的要求接受别人来“听课”
,但那是作为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检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