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不过,虽然说是独立命题,有些县(区)并不是真正自己来做。
具体办法是,市里面建立统一题库,各县(区)可以按照需要到题库里面去选择题目组成试卷。
另外,据说还可以采用其他县(区)的题目。
比如,A县认为海淀的中考题目质量过硬,便可能与该区教研室协商,双方达成一致。
届时,海淀区县在印刷试卷时,会按照A县所需的数目加印试卷。
这种情况,主要由地处农村的县(区)向公认教学水平较高的西城、海淀提出要求。
自然,其中也会产生相应的费用。
对于中考权力下放到县(区),褒贬不一。
反对的人认为会造成各个县(区)考试水平的差距,特别是,有一部分高中是全市招生的,而且恰恰是所有人关注的名牌高中或说重点高中、示范高中等。
考试水平的不一致引发这些学校在录取高中新生时麻烦,学校与各县(区)之间的摩擦争执都是可以预料的。
对此,教育行政部门会要求各个名校,例如大名鼎鼎的北京四中,向各个县(区)分配名额。
比如,某县5个,某县8个,这样,无论这个县的考试水准如何,进入前5名或前8名的学生就有资格上四中了。
如果统一考试,很可能,这个县没有一个学生能够考进四中。
支持者则强调,各个县(区)的水平差异客观存在,统一命题很难把握尺度,究竟应该以谁为准?分配名额实际上不公平,而且不利于激励相对较差的地区努力提高自身教学质量。
一个更为重要的变化发生在21世纪之初的课程改革开始后。
2003年,海淀区作为北京首先参加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验区,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与尚未进入改革的其他县(区)不同,已经无法按照北京市的标准组织中考,于是,海淀区的中考则由北京市考试院(1996年,由原来的高招办、中招办、成招办、自考办等单位合并成立)负责。
随着课程改革规模的不断扩大,北京市各个县(区)陆续进入国家课程改革,于是每年都有不同的县(区)在中考时脱离北京市教研室的控制,进入北京市考试中心(院)。
目前,事实上成为由北京市考试院为各个县(区)命题。
具体的做法是,由市考试院组织人员构成命题班子,当然,市、县(区)教研员仍然会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其中,也就是说,出题和阅卷的主力军还是教研员这支队伍。
可以看出,在这个过程中,教研室在中考上的权力萎缩了。
考试院负责中考,不仅是削弱了教研室的权力,更重要的是,对于教研室指导教学造成了威胁——没有决定考的权力,对于如何教难免惶惑,所谓没有指挥棒就是这个意思。
据称,目前考试院和县(区)正在对中考进行协商,争取权力“回归”
,不过仍未尘埃落定。
2.欲说还休
既然利害超过“小升初”
,中考改革自然分外牵动人心。
可以设想,中考改革的得失成败会引来较“小升初”
更为强烈的社会反响,触动各个社会层面更为敏感的神经。
中考改革起步比较晚,一段时期内的变化只是在权力的转换。
开始大张旗鼓地改革,是在20世纪末由教育部发起,基本与新课改同步,指导思想是,“新课程中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与评价制度,最根本的就是要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丰富人才评价标准,合理淡化考试竞争,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目的就是要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推进课程改革,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目前,可以说改革过程基本完成,“2008年6月,全国几乎所有地区都进行了新课程中考。
这标志着中考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34]
简单回溯,改革的主要过程如下:1998年4月,在江苏省苏州市、湖北省荆门市等7个地区启动中考语文考试命题改革,1999年4月,在上述基础上提出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重点是,各科命题要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要符合学科特点;提高命题的科学性。
要严格考试管理。”
[35]
2003年,教育部组织“由高校专家、教研员组成的全国中考评价课题组,在各地自评的基础上,连续6年对全国各地的中考命题和组织工作进行评价,提出中考命题、审题、阅卷及评价的建议。
连续4年组织专家对各地中考命题人员进行培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