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之所以如此,主要就是这些比赛在升学中的作用,无论是“小升初”
就近也罢,中考和高考加分也罢,各种暗箱操作从来没有停止过,普通社会成员的子女,只能通过竞赛获得一些“砝码”
,“奥数”
等赛事之所以屡禁不止,个中原因大家心知肚明。
2009年,江苏省某市教育部门公布了省教育厅审核通过2009年全省中小学生竞赛活动项目。
2009年度该省中小学生竞赛只办10项,竞赛活动项目分别是:第二十一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金钥匙”
科技竞赛;第九届青少年电子技师认定活动;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第十四届珠算式心算能力比赛;第九届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网络)知识竞赛;第八届“中学生与社会”
作文大赛;第九届中学生作文大赛;江苏省第八届中学生英语口语电视比赛;第三届中小学生硬笔(软笔)书法展示赛;第三届中小学生诗歌诵读竞赛。
教育行政部门在推出这些赛事时严正声明:竞赛成绩均不与升学挂钩。
话音未落,便有数名该省的教育工作者表示:“不与升学挂钩?那是不可能的。”
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在各门功课上力争上游,无可非议,名正言顺地在教研室的工作范围之内。
以下是北京市两个年度的有关情况。
2003年度,有“选拔和指导北京市学生参加全国性竞赛获奖情况”
的统计,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奖的学生超过200人(电脑作品制作比赛没有统计人数),赛事名称分别是:“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电脑作品制作”
“全国中小学生电脑美术作品评选”
“全国中学生生物系联赛北京赛区竞赛”
“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
“第二届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
。
[4]
2006年度,“我中心受市教委基教处委托,由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外语及英特尔奖等相关教研室承担学科竞赛与特长生培养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报名参加全国联赛北京赛区上述7个学科竞赛的全市高中生约计40000余人次。
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及英特尔奖五科的参赛选手,分别通过理论笔试和实验操作等项活动。
经过全国联赛(北京赛区)的选拔及后期强化培训,各学科分别组织北京市学科代表队参加全国的科学竞赛决赛(冬令营)活动。”
[5]
续表
在两个年报中,有关文字都极为简洁。
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包括:全国性的学生赛事一直存在,与赛事打交道的学生人数亦不少。
既然有全国决赛,自然就有地方选拔赛,各级赛事由选拔、培训到比赛,各项事宜想必繁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务。
若干年来,也必然积累了诸多经验,不过,教研室显然对于这项工作十分“低调”
,在上面两份年报中,相关文字都是寥寥数笔,真正惜墨如金。
仔细品味,用语亦透出考究,在提到教师比赛时,年报中尚且使用了“优秀”
这样语义鲜明的词汇,轮到学生处却“中性”
得很,没有使用具有鲜明价值倾向的词汇,更毫无渲染。
这当然是大环境所致。
在“奥数”
几乎成为“过街老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