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搜罗各种各样可供利用的资源——教案、评论、教学录像等——作为自己的参考。
这种变化,极大地拓展了教师的视野,也拓展了集体备课的思维空间。
较之从前各种纸本资料,互联网使教师们得以超越时空,更为便利地借鉴他人经验。
几十年来,中小学教师在集体备课方面有大量创造,涉及集体备课的形式、方法以及成果,并且必然会继续这样的创造。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集体备课的核心也即它所以产生的初衷将被继承和维系,即交流、分享、求同存异,用群体力量支持个体教师的教学。
(二)校内听课评课
在学校教研组所承担的经常性任务中,听课评课是另外一种。
大多数学校都会要求和安排教师互相听课,以便互相观摩、互相启发。
这种制度,对于新教师的成长极有帮助,对于已经有相当教学经验的教师,也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这一活动,有时会在整个教研组内展开而不仅限于备课组之内。
一位语文教师这样看待评课活动:
“开展评课活动是教研活动中的重头戏,它把一般的教学案例上升到教学研讨的理论高度,能使每一个参加者受益匪浅。
一般情况下,上公开课的语文教师先说课,说明所上这一课是如何落实这个年级段、这一册教科书、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的,说明如何根据学生情况和根据什么教育理论或教育成果来制定教学策略的,说明自己有哪些创造性的设计,教学中有什么困惑等。
接着听课教师评课,评课要求客观公正,该褒就褒,该贬就贬,对上课教师的成绩负责,对上课教师的发展负责;评课还要求具体到所听课的具体细节,着眼每个学生发展的角度,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绩效上评课;评课教师要写听课反思,听课反思材料存档。”
[7]
所谓“听课”
和“评课”
,有时在备课组范围进行,有时在整个教研组范围进行。
在不同学校,具体的制度和要求也会各式各样,但“听课”
和“评课”
活动多年来早已经成为学校的惯例。
为了提升这种活动的层次,有时教研组会邀请省(自治区)县(区)教研员参与。
在这种场合,意味着听课评课活动规格的提升,意义非同一般。
此外,各种各样不同范围、不同等级的教学比赛,也会首先在备课组内试教,然后隆重推出。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河南新乡,出现了一种新的做法:说课。
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并且得到了充分肯定和欢迎,迅速在全国各个地区的各级教研活动中传播开来,至今不衰,许多教育报刊杂志给予了报道。
所谓“说课”
,即由一名教师将自己备课的思路、具体的教案等,向备课组的教师做口头介绍,其他教师则对此展开讨论交流。
在传统的评课听课活动中,教师纵使说话,多半是应参加评课的教研员或其他人的要求回答和解释问题,“说课”
则为任课教师提供了一个“正式”
的机会,可以比较全面完整地介绍和自我分析,把教师在讲台之下的思考纳入了听课评课活动之中,不仅仅是令“听课评课”
少了些居高临下的味道,多了点平等磋商的气氛,也使得教研员能够更有针对性地点评,从而使得这种教研活动更为立体化,更为丰满。
“说课”
现在已经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不过,并不是独立的,在集体备课,在听课评课环节,都可能存在,再比如,一些教学比赛、公开课、观摩课等,都会由任课教师“说课”
。
可以说,这种做法是集体备课和听课评课活动的发展,但并不是发生于二者之外的另外一种独立活动。
集体备课固然重要,毕竟是发生在教学实践之前的“准备”
,而听课评课活动是在教学实践之后发生的。
校内的听课评课活动,不像上级教研室组织的公开课那样往往承担“推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