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和“985工程”
,全国逐步建立了一批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指导力量比较雄厚、科研基础比较扎实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研究生院和一级学科授权点在全国各地区高校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学科门类大体齐全、学位质量能够得到保证、以高等学校为主体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学位制度基本完善。
其主要特点包括:硕士学位作为一级独立学位,有别于某些国家的过渡学位;国家统一制定和颁布学位的授予学科和专业目录;实行严格的学位授予权审核制度;建立了国家、地方、学校或科研院所三级学位管理体制;始终坚持高质量的原则。
在学位制度的保障下,截至1998年8月,我国已经自主培养了460万名学士,为国家科技、教育、经济和国防建设输送了大批合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12]2016年,全国在学研究生198.1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34.2万人,硕士生163.9万人。
另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者58.2万人。
2016年,全国授予53360人博士学位,授予505421人硕士学位,授予3659686名普通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
[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博士学位制度
在学位制度的发展中,国家不断对博士学位制度进行完善,主要表现在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制度、建立名誉博士学位制度、实行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制度等方面。
首先,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制度。
1985年,我国开始实行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博士学位制度。
1983年,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向有关方面建议建立“科学流动站”
,以解决留学回国的博士进一步研究的需要。
根据他的建议,1985年7月5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科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关于《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报告》。
报告认为:设立科研流动站有利于造就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当代科学发展的高水平科研人才;有利于促进人才流动,使科研与教学队伍保持活力;有利于学术交流,博采众长,避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有利于取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和用人单位有更多的机会相互挑选。
1985年,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
到1991年,全国共有156个单位在理、工、农、医、法五个学科门类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8个,累计进站博士后1260人,其中,在国外获博士学位进站的占14。
[14]国家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博士后研究制度。
到1991年,全国已有博士点2116个。
其次,建立名誉博士学位制度。
我国从1983年下半年起就开始对国外有关人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8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关于授予国外有关人士名誉博士学位暂行规定》,对名誉博士学位做出规定:“我国授予国外有关人士名誉博士学位,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授予的一种荣誉称号,目的在于表彰国外卓越的学者、科学家或著名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在学术、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和卫生等领域,以及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中的突出贡献。”
这标志着我国按照国际惯例对国外有关人士依法授予名誉博士学位规范的开始。
最后,实行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制度。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衡量博士生学习、科研能力和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建立科学、公正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规范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成为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一个有力措施。
目前,全国各高校普遍探索建立了包括双盲评阅在内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机制,尤其是重点知名大学,有些大学的全部论文都以双盲形式进行评阅。
以国防科技大学为例,2001年,该校在借鉴全国著名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制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双盲评阅,并将对评阅意见的处理权下放给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建立了包括双盲评阅机制在内的博士学位论文评阅制度,使论文评阅更加客观、公正、规范,提高了博士生培养水平。
[15]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是控制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增强论文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同时也应建立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申辩制度,保护论文作者的权利。
2.设立专业学位,实现学位种类的多样化
学位可以根据培养目标强调理论研究和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不同,分为学术性学位和专业性学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