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二、尝试在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建立契约关系,推动高等学校自主办学
banner"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深刻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目的是适应社会的全方位变化及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有效地激发和释放体制的活力。
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就是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体制。
40年来,我们在推动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但是,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仍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领域,实践中行政配置资源的能力还太强,管得还比较细。
落实高等学校自主办学权,需要在依法治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确立高等学校的自主法人地位,通过建章立制工作,规范学校内外各种权责及其关系、完善自我约束机制。
可通过政府与高校建立契约关系来具体推动这项工作。
(一)改善政府宏观管理,加强高校内部机制建设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体制”
。
政府的管理工作应由重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转向重点运用立法、拨款、信息和政策指导等手段进行管理,由对学校内部事务干预过多的状况转向主要拟定法规、规划、政策和为基层服务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学校自身的运转应由过去主要根据上级的指令、指示办学,转变为在国家大政方针指导下,学校依法办学和面向社会自主办学。
因此,改革的原则是“宏观有序、微观搞活”
。
1.政府要转变职能,对高等教育实施宏观管理
第一,关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体制的建立和改革,主要来自政府的推动。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我们建立起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
的管理体制,初步建立起了“政府为主、社会积极参与”
的举办体制,明确了“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
的办学体制。
应该说,在解决政府和政府间的关系、政府和社会间的关系方面还是有重大突破的,但在解决政府和学校间的关系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探索余地。
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不论是外部还是内部,行政色彩都过于浓厚。
第二,关于高等学校布局调整。
布局的设置和调整,分别来自行政力量和市场的推动。
我国高等学校传统上是面向大区设置的,即在少数省市设置的高等学校具有为周边省份服务的职责,这样高等学校布局在省份之间存在着多少不一的状况。
1993年之后,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各地高等教育的发展。
许多省市都把发展教育作为“强省”
“强市”
的重要内容,这种热情优化了高等学校的布局结构,表现在高等学校的设置向中小城市延伸,一些省市,特别是东中部省市,高等学校数量明显增多。
[8]即尽管计划经济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在省级区域间存在着不均衡现象,但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地方发展高等教育的热情开始改变高等学校的布局结构。
当然,这时候需要中央政府在加强对西部及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和支持方面发挥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