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CAT);
连续测量(easurement,CM);
智能测量(IMeasurement,IM)。
下面我们会详细描述他们提出的划分标准,然后介绍四代计算机化测验系统的特点。
详细介绍划分标准的原因是,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给计算机测验系统的变革带来了太多的可能性,对计算机化测验系统的描述也有可能很快过时,而划分的标准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是心理教育测量研究者需要掌握的重要工具。
例如,Bunderson等人描绘的四代计算机测验系统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是具体系统的描述已经显得内容陈旧,因为在心理教育测量与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两个方面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只有掌握了这种划分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计算机化测验系统发展的脉搏与趋势。
一、划分标准
这个框架是由计算机化测评在测量与计算机系统在不同维度上的特点确定的。
本部分详细地描述了这些维度,是了解计算机化测验系统的重要背景信息。
(一)教育测量的主要特征
教育测量可以定义为在规定的条件下,为达成某个教育目的,而为某些个体、情境或者事件确定在某个量尺上的位置的过程。
这个具体定义的作用是提供了一个描述测量的六个要素:教育测量过程、确定位置、测量目的、测量对象(个体、情境与事件)、教育相关的量尺、规定的条件。
1.教育测量过程
教育测量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又包含了多个并行同步或者前后相继的几个子过程。
主要的过程有:①测量工具的研发,具体有制定测试蓝图、编写试题、预试与组卷;②考试实施,包括获取作答、评分、报告成绩、解读结果等;③考试分析与研究,包括等值、效度研究、项目功能差异(Differeioning,DIF)等。
计算机技术已经对这三个过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确定位置
测量的任务是在一个教育相关的量尺上为测量对象确定一个恰当的位置。
这个确定的过程可以是静态的,只涉及测量对象在某个时间点的位置;也可以是动态的,确定测量对象在多个时间点的变化情况。
监测某个省某个学校学生在某个时间点的总体学业水平就是一种静态测量;而测量学生在接受某个教学计划前后的学业成就变化就是一种动态测量。
第一、二代计算机化考试是静态测量,第三、四代计算机化考试属于动态测量。
3.测量目的
长久以来,教育测量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团体或者个体在某个教育相关的量尺上的相对位置,帮助教育决策,因此教育测量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机构。
教育机构利用教育测量的结果来提高录取分班的准确性,评估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教师、教育项目以及组织的效率,用来激励学生。
个体也是教育测量的服务对象之一,包括基于测量结果的指导与治疗、监控个体的进步情况,支持教学决策。
但是正式的测量还是过于昂贵,一般只能用于选拔等重大的决策中,个人服务仍然处于次要的地位,而提供个人服务的测验大多是非正式与非标准化的。
因此,教育领域对成本低的、服务于个体的新型测量有较大的需求。
除了指导与治疗,教育测量还可以用于描绘学习的成长曲线:它可以详细描述学习问题的程度与变化,为及时地干预教学提供信息;也可以用于指导解读学生的状况,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教育测量在监控、描述与解读学生进展中的功能与教学紧密相关,因此教学活动可以与测量紧密结合,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顺序、学习中的教学指导方法、选择个性化的练习题等。
测量的服务重点从机构到个人的转变是第一、二代与第三、四代计算机化考试的重大区别。
而这个区别也与从静态测量到动态测量的转变息息相关。
4.测量对象(个体、情境与事件)
测量的对象包括个体、情境与事件。
在社会科学中,行为往往被看作个体与情境交互的结果;教育事件(如学习)也可以用同样的视角来看待,它是能力水平与教学计划交互的结果。
在第一、二代计算机化考试中,标准化的任务情境是标准化试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