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小资料】
大学生心理特点的两面性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两面性,即积极性和消极性。
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些成熟的方面表现出积极的特点,如:情绪强烈但可控,情绪丰富,热情高涨,高尚情操日益发展;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具有勇往直前的气魄,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愿望;抽象高度发展,辩证性日益提高,发散性思维有新的发展,善于独立思考,求知欲强,创新意识强;自我意识有新的发展,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主动性增强,自尊心特别强;人际关系进一步扩大,与他人交往能力提高;富有理想,积极向上,向往真理等。
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未完全成熟,因此其心理特点具有消极性,如:对情绪、情感缺乏控制能力;自我意识强,情绪体验深,在外界的不良影响下易陶醉于低级情绪;在客观条件未具备时,急于谋求需要的满足,导致失败;在缺乏正确理想指导时,求知欲与敏感性容易导致与社会潮流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
(二)五大社会性特征
大学阶段的社会环境与中学阶段有较大的差异,这些社会环境会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发展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使他们具有与以前不同的社会性特征,总体表现为社会取向的多元化与个人发展的不平衡。
1.政治意识趋向成熟,价值取向多元冲突
在理想信念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崇高的理想,有强烈的爱国情结,维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政治观念上逐渐趋于成熟,能够从中国的国情和发展大局出发理解和评价时政敏感话题。
但也有少数大学生表现为缺乏政治信念,政治行为趋向功利化,在信仰上有较强的功利色彩。
大学生富于**,容易对社会事件产生过激的情绪反应和失控的言行,在缺少正确引导和个人理性控制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群体性行为失控,从而扰乱社会秩序,同时也给大学生群体自身带来困扰。
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趋势,他们关爱社会,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推崇诚信、健康、环保、公益的生活理念,追求美好人生和自我实现,这些都符合社会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要求。
但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对大学生影响较大。
2.学习兴趣更加广泛,职业目标逐渐清晰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学习目标从过去的考上一个理想大学转向拥有适应未来工作的素质和能力,这种目标的转变促使大学生关注知识以外更多的领域。
丰富的学术活动、众多学术大师的口传心授为大学生的课外学习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使他们逐渐对新知识、新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
除了专业领域,适应性社会技能的学习也受到了大学生的重视,大学生通过各类社团和组织以及各种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学到与人相处、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技巧。
这些活动和组织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提升个人影响力的机会,成为大学生建立职业自信和提高职业素质的有效形式。
进入大学之初,大学生主要面临学习适应的问题,要重点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
当大学生适应了大学的学习节奏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后,也就开始了专业基础学习,接触专业实践,这些实践体验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未来工作领域的相关要求。
一些学生开始考虑将来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这时,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趋向集中,聚集于未来潜在的职业领域,建立起模糊的职业目标,这种职业目标的建立反过来又深化了大学生对现阶段学习目标与任务的认识,为现阶段的学习提供了动力。
经过一系列学后做、做后学的循环过程,大学生的职业目标逐渐清晰起来。
在职业指导课程与训练的帮助下,这种职业目标可以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学涯规划,指导大学生为将来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生活空间虚实兼重,文化追求古今交融
现代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往往具有现实与虚拟交融对话的特点。
一方面,他们注重现实感,讲求实用,不接受过于理想化的宣传教育,同时他们往往过于功利化,对成功感到焦虑,缺少耐力和耐心,从而错失某些重要的机会。
另一方面,他们对虚拟世界比较依赖,虚拟空间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优秀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能迅速学会使用各种新网络工具,网购、网游、网聊是他们重要的生活内容。
虚拟的网络生活可以提供丰富的资讯,降低生活成本,释放压力情绪,提高交际的效率。
但是,由于网络的非真实性和监管问题,大量反社会的、不道德的、欺诈性的、无用的信息侵蚀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虚拟空间在给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成为色情暴力宣传、商业欺骗的工具。
一些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与交际生活而失去了在现实中生活的能力,一些学生由于相信了网络虚假信息被骗财、骗色。
因此,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是当今社会亟待重视的问题。
大学生既要学习丰富多彩的现代科学知识,也要探究内涵深厚的经典优秀理论,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接受各种现代文明的洗礼,也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种学习方式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品格。
现代大学生既追求时尚,对新潮流、新风尚有着极强的敏感性,又尊重优秀理论文化,使他们身上体现出良好的文化底蕴,形成谦虚中和、豁达包容的处世态度。
当然,对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大学生需要有较强的自我和谐能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