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第三次线下集会就更有意思了,因为吴恩达要来北京参加这个聚会。
我帮助确定了时间。
这次大约有17~18人参加。
吴恩达的主要目的是向中国学员了解在中国大陆学习Coursera的一些情况,帮助改进他们的平台。
我主要是听各种有趣的问题和回答,虽然没跟吴恩达对话很多,但感觉很开心。
后来我又学习了《统计学入门》(Statistie),这是一门由普林斯顿大学认知心理学的教师教的课程,选择了《学习编程》(Learntram),讲Python编程的,可惜未能坚持,还选择了《科学写作》(Stifig),但是后来也由于其他事情而未能坚持,看了大约12的课程,完成了13的作业,下载了后面的视频。
其实,《学习编程》没有认真学完,现在觉得挺不应该的,毕竟这是一门非常基础的课,应该坚持。
现在我又选择了《药物和大脑》(DrugandtheBrain),因为大脑是心理的生物学基础,所以补一补这方面的知识是应该的。
我还选择了杜克大学的《推理》(Reasoning),觉得很好玩。
回顾一下从最开始到现在不断跟进Coursera,我最大的感受其实是,想学习的课程太多,反而不能学习好。
当只有一门《机器学习》的时候,我很认真地学习那门课,感觉收获挺大,但是现在反而贪多嚼不烂。
这个问题可能是以后在学习慕课中需要慢慢调整的。
我个人对Coursera和吴恩达的理想非常推崇,这种免费的高质量教育确实能够造福一些人,一些想通过自学而成长的人。
(二)小风:2013年上完29门慕课的心得
我第一次听说线上课程大约是在2008年左右,那时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将课程录像放到网上,当时我也不以为然,随意下载了几堂课,随便看看也就忘记这件事情了。
我第二次听到线上课程是在2012年左右,当时Coursera刚开,实验室的同学找我一起修斯坦福大学教授达芙妮·科勒的《概率图模型》(ProbabilisticGraphi),但是一听到他们每个星期要特别找个时间到会议室来看影片,平常在课堂上很容易分心的我也就婉拒了,而他们最后也只看了两三个星期,最后因为作业太多也就作罢。
直到2013年3月初,我的大学同学传给我一门《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LanguageProLP),问我要不要一起学,我才因为对于语言的兴趣,第一次对线上课程真正感兴趣。
然而,不上还好,一上即一发不可收拾,看了一点影片之后,发现了线上课程的好处与乐趣,我又随即注册了几门其他的课程,之后便一路选修各式各样的课。
直到2013年年底,我总共完成了29门课。
以下为这一年以来我上完29门课的综合心得体会。
1.慕课与实体课程
我喜欢慕课远远胜过实体课程。
我是一个很容易分心的人,无论是教师讲太慢觉得无趣,还是教师讲太快听不懂,甚至是窗外有鸿鹄飞过或突然想到很好笑的笑话都会使我分心,总之有千百种分心的方式。
但同样的事情没有在慕课中发生,由于可以调整语音速度,教师讲话的速度总是可以和我理解的速度一样。
我感觉太难就放慢,太简单就快进,还可以直接跳过已经熟悉的章节,如果没听懂,还可以反复播放直到听懂、理解为止。
如果刚好有人找我打一场游戏,或是找我聊天、吃饭,还可以暂停,下次继续。
我学了这么多年,直到上《自然语言处理》第一周课程时才第一次体会到上课学东西的喜悦,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作“有人教比较快”
的道理,不然我以前总觉得别人讲我也听不懂,最后还是得自己慢慢看。
慕课除了可以加速播放或跳过影片节省时间以外,也没有行政上所需要的时间。
80分钟的实体课,加上通勤通常少说也要100分钟,并且投影仪有时候还会坏掉,或是教师突然临时有事取消或迟到。
我上了一年的慕课,除了偶尔网络连接不畅,需要下载影片,而非线上观看以外,实在是没有碰到太多技术性的问题,也节省了很多时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