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因此在慕课的未来发展中,人文学科评估问题的不能解决必将阻碍慕课的发展。
在人文学科的慕课发展上,能否形成一种评估模式,这种模式对于人文学科的网络教学结果不以卷面评分为标准,而是通过平常的课程作业,通过总结的方式对在线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评价。
此外,在慕课的未来发展上,可以考虑“线上线下”
相结合的方式。
所谓线上,就是通过现有的网络学习课程知识,以教师为中心,主要是学习知识;线下说的就是线下的课堂讨论,以学生为中心,并不要求所有的学生一起,在线学生可以自行确定讨论时间,分组讨论学习,加深印象。
通过这样的智能学习,加强人文学科学习的有效性。
(四)借慕课向世界涂上中国的人文色彩
在慕课开始发展之后,中国的一些顶尖高校先后加入了美国的慕课,这值得称道,也是高等教育在全球化时代进行国际交流与发展的一个体现。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中国慕课的发展应该首先为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做出贡献。
慕课最重要的宗旨就是使所有人(凡是能够接触到互联网的人)都能够拥有受教育的机会。
因此,慕课对教育大众化做出的贡献不言而喻。
因此,中国慕课应该面向世界,打造更多使人分享优质教育资源的中文慕课学习系统。
慕课所教授的知识,是文化的承载。
慕课所具有的网络化、公开化的特征,实际上也意味着它具有强大的社会化功能。
这种强大的社会化功能能够帮助中国对外输出优秀的中国文化。
当今科学技术逐渐全球化,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处于国际语境之中了,并且中国的社会科学界也差不多与国际接轨,人文学科或许是未来中国慕课为中国教育国际化做出独特贡献的突破口。
慕课承载着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地域的差异,将诸如中国古代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等极富中国特色的人文学科内容传送到世界各地,为世界增添具有中国人文色彩的元素。
此外,在未来中国慕课的国际发展中,语言也是一大问题。
国际大环境下,汉语并非国际通用语言,但慕课的受众是世界各地的网民,由于区域的差异,如果依靠翻译极有可能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乃至误解,这在人文学科领域尤为突出。
理工学科领域因其国际标准和通用术语的确定,使得国际翻译要比带有国别发展色彩的人文学科简单得多。
许多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都是中国特有的名词,想要准确翻译成其他语言有很大的困难,因为文字的发展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由于不同背景各国的词汇也各不相同。
因此,中国慕课若想要同国际名校所制作的慕课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就必须突破语言难关。
然而,想要发展国际人文学科的慕课,在人文学科本身难以评估的基础上,还要考虑语言难题。
慕课对于世界教育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需要立足于现在不断发展,使得慕课成为不断服务于我们生活的“学习利器”
,在此基础上,发挥慕课的文化承载、传播的作用,为世界涂上中国的人文色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