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一旦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后果将更为严重。
因此,应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机制,协调长江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加强省内流域统一管理。
后三峡时代洞庭湖区生态环境问题,不是环洞庭湖城市和所在省份所能完全解决的,要从整个流域出发,站在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予以把握,积极协调长江流域各省份水利关系,向国家争取,在国家层面上成立科学生态调水机构,统筹长江流域,与国务院三峡办、长江防委以及洞庭湖、鄱阳湖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的管理机构,共同成立科学生态调水机构与信息共享平台,共同决策长江中下游流域内生态调水问题。
加强研究“四水”
和洞庭湖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加强省内各流域的统一管理,对“四水”
水资源的调配和水利设施的兴修,要着眼全局,统筹洞庭。
坚定不移地开展湘江水污染整治,全面严格地贯彻实施《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并比照湘江,开展其他“三水”
治理行动。
九、洞庭湖区开发建设
洞庭湖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其开放开发和保护整治,对于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部崛起、长江产业带的建设、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继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
试验区建设之后,洞庭湖区有望成为湖南第二个强大的增长极,与长株潭核心区共同打造综合实力雄厚、可持续发展功能突出的环长株潭城市群。
洞庭湖区的发展定位是:中亚热带湖泊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示范区,我国中部滨水型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长江中游重要的高效农业基地、旅游观光基地和水生态安全保障区。
洞庭湖区的开发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涵盖内涵深,关键在于协调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重点建设五圈,即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环洞庭湖环境友好圈、环洞庭湖新型城市圈、环洞庭湖综合交通圈和环洞庭湖旅游休闲圈。
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依湖而建,其自然景观结构具有明显的圈层性,其产业的布局也应遵循这一特征。
湖区自然基底从里向外依次是:湖泊—滩涂与沼泽—平原—丘陵—低山及中山,即中间低,四周高,成环状向外放射。
与此相对应的环湖产业圈层分布为:水产捕捞业—水产养殖业—水生植物种植业—种植业—城镇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等—园艺业—畜牧业—林业。
湖泊水面适宜发展水产捕捞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度捕捞,导致水产品多样性下降、数量和质量不高。
浅水区和沼泽滩涂地带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水生植物种植业,但应注意防洪防涝,并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广大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发展种植业的理想场所,适宜大规模发展水稻、棉花等大宗农作物。
根据洞庭湖区发展现状,“十二五”
期间宜采用点—轴开发模式,可概括为“三心三轴”
。
三心即岳阳、益阳和常德三市,为洞庭湖区中心城市。
三轴即东部发展轴、中部发展轴和西南—东北发展轴。
东部发展轴由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及复线、武广客运专线和107国道所组成,沿线分布有临湘、岳阳市区、岳阳县、汨罗市和湘阴县,经济基础较好,发展势头强劲。
东部发展轴应与长江产业带、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积极衔接,重点发展加工制造、高新技术、交通物流和文化旅游等部门。
中部发展轴以二广高速为主要发展轴,联结益阳市区、沅江、南县、华容等地,与其大致平行的有藕池河、南茅运河、松澧洪道和目平湖水道等。
该轴线纵贯洞庭湖区腹地,但中北段缺乏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
轴线深入湖区腹地,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应抓紧基础设施和防洪配套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避洪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和一部分先进制造业。
西北—东南发展轴联结长沙、益阳、常德市区,由319国道和207国道、石长线、长常—常张高速等交通干线组成,呈西北—东南向斜贯洞庭湖区,并连接宁乡、桃江、汉寿、桃源、临澧、澧县、津市等一大批城镇,是重要的先进制造、农产品加工、商品农业、特种水产养殖基地。
该发展轴连接京广、枝柳两大铁路干线,东邻长株潭城市群,西靠成渝城市群,是湖南省连接西部的重要通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