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堤防建设应与湖区的河口、洪道清淤相结合。
加大对内湖区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内湖区的生态调控能力。
洞庭湖区10km2以上的内湖有26个,1~10km2的内湖有157个。
加强内湖区的生态整治,有利于恢复洞庭湖区整体的生态调节能力,改善湖区洪水期的泄洪能力与枯水期的蓄水能力。
增加洞庭湖区非工程措施的投入,大力开发湖区水文应用科技。
非工程措施包括防汛通讯系统、蓄洪报警系统、防汛信息系统等。
建设好洪水预报、通信预警等系统,完善水文数据库,构建水利空间数据库,积极推进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工程管理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的建设。
在洞庭湖水利开发的过程中,要从维护整个流域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建立严格的制度来保护湖区的水资源。
要将水土保持纳入防洪体系的总体中,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植被种植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
建立有效的水环境监测体系,对水量、水质以及水土流失的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控制和管理,控制水质恶化的趋势,使洞庭湖的环境承载力和生态调控能力得到恢复。
建立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控保护网络,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在洞庭湖、环洞庭各自然保护区、湿地及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建立生物多样性监督保护网络系统:建立洞庭湖流域生态资源数据库,定期进行生物多样性抽样调查;利用3S技术,对洞庭湖、湿地、重要物种、濒危物种以及危害物种的分布和数量进行重点监控;在关键地区建立濒危物种保护与危害物种防护工作站,必要时实施干预。
合理引导农林渔业生产,科学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八、长江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的影响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能够控制松滋、太平、藕池三口的入湖径流,削弱长江上游的洪峰,减轻荆江南岸堤防系统的防汛压力,并降低城陵矶口的长江水位,从而使洞庭湖汛期洪水易于下泄,因而有利于洞庭湖的防洪防涝。
1999~2005年进入洞庭湖的年径流量平均为2489×108m3,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27.7%。
三口入湖水量逐年减少,三峡工程建成后,径流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表9.4)。
表9.4洞庭湖多年平均径流量统计 单位:108m3
同时,三峡大坝下游的冲刷点下移,导致江流加速和淘深下切,原先经三口进入洞庭湖的一部分泥沙走荆江而径直下泄,使河段水位下降,荆江河段及城陵矶—汉口河段冲刷量最大,其中以沙市、监利、城陵矶、螺山等水位站水位下降最为明显。
沙市水位下降最大值为3.42m,监利站水位下降最大值为4.27m,城陵矶水位下降最大值为2.22m,螺山水位下降最大值为2.45m。
此外,三峡水库有171.5×108m3的死水库容,能够容纳相当数量的泥沙。
这样,长江注入洞庭湖的泥沙量大幅度减少,使洞庭湖区的淤积量也相应减少,1999~2005年平均入湖输沙量2652×104t,为20世纪90年代的36.1%,为50年代的12.1%,三口入湖泥沙占入洞庭湖泥沙总量的比例由80%减少为70%左右,湖泊淤积速率明显变慢。
这有利于保持洞庭湖的库容,还可以将一部分死水湖容恢复为调洪湖容(表9.5)。
表9.5洞庭湖多年平均年输沙量统计 单位:104t
后三峡时代洞庭湖水文特征日趋复杂,导致湿地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化。
由于三峡工程控制长江中下游径流,减少了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导致洞庭湖区水位明显降低。
这一方面能够减轻湖区涝渍灾害,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另一方面,在枯水期也会减少径流流量,使湖泊面积缩小,影响湿地生态环境,并导致湖区河流航运困难,加剧局部地区的水污染。
2009年属于干旱年份,加之三峡工程控制径流的原因,造成洞庭湖区部分地方缺水,部分航道航运困难。
近几年来,随着三峡水库的建成蓄水,长江进入洞庭湖的泥沙锐减,洞庭湖淤积量将大幅减少,同时,清水下泄使长江河床被不断刷深,长江入洞庭湖水量也随之减少。
枯水期时,尽管三峡下泄量有所增加,但仍不足以补偿冲刷造成长江入湖水量的减少,受此影响,长江入洞庭湖三口河系衰退特征已十分明显。
由于水位降低,洞庭湖原有的“水涨为湖、水落为洲”
的湿地特性正在呈现逆向演化。
湿地鸟类食物减少、候鸟越冬形势严峻。
一些洲滩上,大量种植的欧美杨等外来物种取代了原有芦苇等地方物种,一些地方湿地正在变成“林区”
。
蓄水量减少导致水体自净能力降低,使洞庭湖区部分地区目前内河水体富营养化、干涸现象十分普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