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而此刻面对真正的死亡,他“心迹圆明,悲欣交集。”
常人是社会**出来的,名人是死神**出来的。
死前之眼能重估一切价值。
心学的心跟佛性是一样的。
人人皆可成圣,人人皆可成佛。
王阳明成了,一般人为啥没成?被物欲,被贪嗔痴遮盖住了。
修行就是去蔽,去掉贪嗔痴这些外尘,外染。
内心是净的,佛性是清净的,一净就虚了,一虚就与天地相似了。
心学就是找回本心的功夫。
心体不蔽,临事不失。
修行的人是在本体上做功夫,不修行的人是在外相上做功夫。
王阳明说事上磨练,不是多经历事,主要就是在心体上做功夫。
他给学生回信时常说:动亦有事,静亦有事,无间乎动静。
性是看不见的,看见的是相。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们面对的是相,是在相上流浪。
必须超越相才能见性,性在哪里呢?就是《楞严经》上说的“性在作用”
,只能在作用里反推这个性。
真正的大家,像王阳明这种通了的,都在体上做功夫,在体上做虚的功夫,做静的功夫。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还有一层意思是:我找到良知了,我没白活,值了。
良知是性命的根,是内源性的光,是自己就能把自己的心灯点亮的,那个时候王阳明又回到了初心,回到内源性的光,也不再害怕那些看不见的黑暗,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
这最后的遗言,是王阳明个人的一个交代,对徒弟和后人也是一种激励。
同时,也有一种满足感,亦复何言?不用再说什么了。
心之光明,假有生死,性不死。
生本无生,所以,死即不死。
事事因缘,死于因缘,所以,死也是假死。
世人有我,所以有死,得死。
生必趋于死,所以,死不叫死,因为,死是另一种生。
生死是幻相,所以死不叫死。
说这些诳语是想说王阳明涅槃了,心里发虚。
说他精神不朽又太老套了。
请大家莫做有无看,只要不做有无看,怎样都通。
相,因有而有;性,因无而有。
自性不可得,是故不可说——亦复何言?
[1]执戆:有一味地憨直傻愣之意。
戆为多音字:音gàng,意为傻愣;音zhuàng,意为刚直。
[2]掌教:教职人员,教长,明朝对县学教谕的雅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