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当他得知正宪和几位兄长到杭州参加科举考试,他告诉正宪不求你一定能成功,只要有意“立志向上”
,我就已经很高兴了。
发最后一封家书时,王阳明“咳嗽兼水泻”
,依旧没有等来朝廷关于他养病回乡的批复。
家书中,王阳明还在向正宪询问并操心着余姚八弟的家庭纠纷问题。
他说:“正所谓操戈入室,助仇为寇者也,可恨可痛!”
为家为国,阳明的确是操劳过度了。
他若像朋友湛甘泉那样,只管颐养天年,教书育人,或许能长寿许多,但他选择了鞠躬尽瘁。
归途中,走过梅岭,王阳明呼吸愈发困难,他对学生王大用说:“你知道孔明托付姜维的故事吧?”
王大用含泪点头,不敢细问,立即找木匠做棺材,棺材做好,皇命还没下来。
王阳明硬撑着,坐上轿,踏上驿道。
王大用他们扶持着,边走边歇到了梅关城楼。
走入这座小石头城,王大用长长舒了一口气,心想先生能翻过这座山,到了江西那边就好办了。
王阳明打量着“梅关”
这两个显示着帝国气息的巨字,心想:人生是一关过后一关拦,赶紧回到阳明洞去。
他们下驿道,改乘舟船,到了南岸地面,南安推官周积进船来给老师请安。
王阳明勉强坐起,已咳嗽成一团。
这一趟过梅岭,他身体大亏。
过梅岭前,他给钱德洪、王汝中写的信中还乐观地展望:“吾道之昌,其有火燃涌泉之机矣,喜幸当何如哉!”
在给正宪的最后一封家书中,王阳明曾交代道:“德洪、汝中亦须上紧进京,不宜太迟滞。”
让正宪跟他俩说赶紧进京参加殿试,不要耽搁。
当时阳明还想着用不了多久,就可以与他们见面了。
如今,如今,他闭上眼睛,悲从中来,缓缓地说:“平生学问才见得数分,未能与吾党同志共成之,为可恨耳!”
船继续慢慢前行,夜幕降临,王阳明问停泊在哪里?答:青龙埔。
这个码头离梅关只有50多里,属大庾县。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公元1529年1月9日8时)许,王阳明让家童叫周积进船舱来。
周积躬身侍立。
王阳明闭目喘气,这个大禹陵前立志的少年,兰亭下写诗的文学青年,带兵的文人,书院遍天下、呼唤心性自由的启蒙大师,徐徐睁开眼睛,说:“吾去矣。”
周积泣不成声:“老师,有何遗言?”
王阳明微微一笑:“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死后,本要去京城参加殿试的钱德洪和王汝中,都放弃前程,在老家为王阳明料理丧事,并守丧三年。
这两位大弟子,比阳明高寿,他们在王阳明死后三四十年间,几乎无一日不讲学,如同王阳明还在世一样,他们周游各地组织会讲,光大着心学。
其他弟子如刘君亮、聂文蔚、何廷仕、邹守益、罗洪先、欧阳德等他们也在广建书院和长期书院讲学实践中,成为阳明学的支派领袖,他们在政治上、学术上的地位和影响,使阳明学以书院为中心向全社会推广。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是王阳明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此心光明是一个心学的宣言,心学就是坚持心本光明,找回本心。
不是别往外找,而是往回找。
当年王阳明龙场悟道时,是用死看生,看到了不一样的意义世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