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比如“打连环”
——双方(两支军队)交战,为什么大将总是和大将交战,士兵总是和士兵交战?为什么有些士兵并不真的交锋,而只是以一连串的跟斗翻上舞台、随之又交叉着扑跌腾越?为什么随着跟斗花样的逐渐复杂,观众的掌声也越发热烈起来?
比如“打出手”
——为什么在一方以优势兵力将对方大将包围的情况下,占优势的这一方的兵士常常把自己的兵刃越过对方大将的头顶,而扔给自己的同伴?它的奥妙何在?
在回答这四个(其实绝不止这四个)“不一样”
之前,需要讲一讲京剧武打的发展历史。
京剧大致诞生在1840年前后,在京剧诞生之前的元代,北京就已经出现了一种十分发达的戏剧形式——杂剧。
但是,杂剧很注重剧本的文学性和唱功、表演,唯独碰到双方交战或格斗的场面,剧本往往只简单标明“战介”
两个字,从没有严格而具体的规定。
换句话说,演员演到这里,只要双方举着武器“比划”
一下,有那么点“意思”
就行了。
到了清朝中期,戏曲表现武打渐渐用心起来,但这时习惯把真刀真枪端上台。
同时评判一出武戏中的武打是否“够格”
,标准就看戏台上的武打是否接近生活中的武术。
接近了,就是对,就是好;离得远了,就是胡来,就是瞎掰。
在这个基础上诞生的早期京剧,其中的武打就带有鲜明的武术成分。
再往后,京剧中艺术的成分增加了,讲究让武打也细腻地服务于人物的性格刻画。
到这时,不但武打要因人而异,而且从武打转化而来的舞蹈也大量出现了。
简单讲过武打的发展过程,下面我们就要研究一下,京剧武打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京剧武打和电影、电视剧中的武打,究竟有哪些区别?
我认为,京剧武打并不注重交代双方交战的过程,而在于集中笔墨去刻画双方精神气质上的差异。
换句话说,京剧武打不是“打过程”
,而是“打性格”
。
比如《两将军》这一出小武戏,表现了西凉马超和汉将张飞的一场搏斗。
两人交战是各为其主,马超年少勇猛,张飞粗豪暴躁,都是很可爱的性格。
双方白天打了一整天,没能分出输赢,于是晚上挑灯夜战。
一直旁观的刘备很爱惜马超这一员战将,最后由他出面把激战的双方分开。
马超也由此体会出刘备的爱将之心,戏就在这里结束了。
这出戏写得有点不一般。
一般的戏总是要当场见输赢、分高低才成。
可是这出戏高就高在这里——虽然马超和张飞不分上下,但刘备的爱将之心已然明了,观众已然知道马超被刘备收服只是早晚的事。
更何况,观众看这出戏最主要的收获,就是通过这一场武打,已然把双方或勇猛、或粗豪的性格了然心中。
这才是观众观看武戏的第一目的。
武打作为一种刻画人物的手段,其着力之处就是把每一个人的性格从无到有、从浅入深、从飘忽到稳定地加以刻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