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起二更,东皋公暗上,唱一小段,下。
起三更,伍员再唱一段。
起四更,东皋公暗上,唱一小段,下。
起五更,伍员愁白了胡子,激愤唱出“叹五更”
的最后一段。
东皋公上,发现伍员头发和胡子变白,认为可以混出关去,伍员再唱一段,二人同下。
根据上述剧情,当初演这一折戏的老前辈所做的安排一直流传、延续到了今天——伍员上场的一小段,唱西皮流水。
起更后,整个改二黄。
初更后伍员唱变化多端的二黄慢板(十六句),二更东皋公唱规范的二黄原板(四句),三更伍员唱婉转多姿的二黄原板(十句),四更东皋公喝规范的二黄原板(四句),五更伍员再唱激愤多变的二黄原板(十句)。
天明后二人相逢,东皋公唱二黄散板上,伍员梦中惊醒,唱二黄倒板转散板,最后再转二黄摇板。
这样摆布唱腔的板式,应该说煞费苦心,布局匀称,起承转合,十分妥帖。
近半个世纪,京剧在处理“卖唱儿”
的大场子时,已经形成了一种“倒、碰(即回龙)、原(或慢转原)”
的习惯路数。
现在,搞组合板式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不要千篇一律,二是要努力在相似中追求不同。
(二)歌曲只在一般意义上追求声情并茂,京剧唱腔则讲究一种说不清的韵味儿。
不知能否这样说,歌曲的曲谱是一个确定了的东西,歌唱演员接到它,只能体会它、琢磨它、生发它,却不能变更它。
歌曲演唱上的声情并茂,是建立在绝对尊重曲谱的这一前提之上的。
同一首歌的曲谱,歌手甲接到它,只能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加以发挥;歌手乙接到它,同样也只能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唱。
熟悉乐理的听众,只要拿到曲谱,再问一声是谁演唱,就立刻能估计个八九不离十。
京剧则全然不同,曲谱并不能完全表现演员的演唱水平。
业余爱好者按照曲谱去学,也是绝对学不出来的。
著名演员拿到音乐设计人员编写的曲谱,看几遍便丢开了。
这时他通常要想许多问题——第一,他设计的“对”
人物的“路”
么?著名演员要重新研究剧本,研究是唱西皮还是二黄,抑或南梆子、四平调什么的,到底哪一个大类更符合人物此时此地的心情。
然后再研究选用什么板式最符合传统又最带有新意。
把上面两个系统一交叉——如果音乐设计搞的正巧也是这个,那么就无须推倒重来了。
还有第二,他设计的“对”
我(演员)的“路”
么?因为我是个有影响的演员,所以我每唱一出新戏,就必须给喜欢我的观众一些新东西。
这些新东西既不能离开我以前所走的道路,又要能体现我向前迈了一步。
注意:这里迈的只能是一步,既不能是两步,也不能是半步!
为什么这样想呢?因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但凡有成就的京剧演员都会有“自己的观众”
,他们习惯“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