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锣鼓心中敲
banner"
>
第一次看京剧的人,一定会奇怪,为什么有锣鼓?从人物上场之前就有锣鼓,人物上台更是锣鼓不停,人物每走一步、每做一个动作,仿佛都得和锣鼓保持同样的节奏才行。
用京剧演员的行话讲,你得踩在(锣鼓的)“点儿”
上。
这锣鼓声是从哪儿来的?是自然界本来就有的?未必。
大自然固然也有风雨雷电,京剧人物有时确实是(或者应该)带着风雨雷电上场的,像《打金砖》[17]最后一场“太庙”
,刘秀杀了那么多的开国元勋,心中遭到良心谴责,扑扑跌跌去太庙,向祖先的神灵做忏悔。
当时,他是在幕后唱倒板上场的。
我想,他这时心里的情绪是很适合加上一些风雨雷电的。
如果加上了,就会使他的情绪更加激烈。
我已经记不得《打金砖·太庙》的倒板唱词是怎么写的,但是,如果有这样一个风雨雷电的外部环境,重新调整一下唱词,肯定效果是会更强烈的。
你看过话剧《雷雨》吗?其中繁漪在深夜追到鲁家去找周萍的时候,就有一个暴风雨的外部环境做衬托。
如果没有雷雨,那么这场戏也就没有足够的气氛了。
莎士比亚的戏中也有运用暴风雨衬托人物心情的例子,你能让你的家长给你讲一两个例子吗?
但是,大自然也有风平浪静、鸟语花香的时候,并且这样的时候似乎更多。
比如《西厢记》[18]中红娘引导崔莺莺扑蝴蝶,生活中做这件事时是没有声音的,至多在扑时“带”
出一点风声。
可是到了舞台上,红娘扑蝴蝶的姿势很优美,忽快忽慢、节奏分明。
崔莺莺呢?在一旁观赏也得有个“站相”
,并且这“站相”
时时要和红娘的动作相呼应。
在舞台上表现这样一个“事件”
就应该把它“掐段儿”
——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要分成几个层次。
如果真这样做,层次和层次之间,就需要用一种声响把它们“隔开”
。
什么声响最好、又最省事呢?显然就是“锣鼓点儿”
了。
再比如,两口子在家里说些不要紧的话。
按道理不必加锣鼓点了,可是你仔细观察一下京剧每当反映这类情节时,依然给加上了。
加在哪里了呢?比如,丈夫讲了一段比较长的话语,如果让他一口气像数快板一样讲下来,就没意思了。
如果根据他讲的内容,也在当中可以划一个句号(或者分号)的地方,用小锣轻轻地敲它一下:“Dei!”
于是就把很长的一段话给分割开了,这样讲话的层次也就更鲜明了。
举这几个例子的目的,是说明生活本身可以“艺术化”
,用锣鼓可以修饰、调整本来平淡、拖沓、冗杂、呆板的现实生活。
但是,事情还可以反过来再想,就在人们的内心之中,是否本来就存在着“锣鼓”
?让我把话说得再明确一些——生活“艺术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