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时,锣鼓是从外边硬“贴”
到人物行动上面去的,经过这一“贴”
,也能美化人们的观感、愉悦人们的感官。
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内心在进行心理活动(并由此产生相应的形体活动)时,有没有“锣鼓”
存在并制约着这些活动的进行?
我说是有的。
是“心中锣鼓”
的存在,才导致出舞台上的锣鼓敲得震天价响。
人们在想事情时,怎能没有“锣鼓”
呢?比如《群英会》,讲的是曹操率领八十三万人马进军江南,他虎视眈眈,踌躇满志,不可一世。
可《群英会》里曹操第一次上场,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演出中,一直都是比较草率的。
那时曹操这样出场:四名兵士引导曹操上来,曹操唱过四句西皮摇板,坐下;然后蒋干上场,报告从周瑜处盗来书信之事;曹操一听不高兴了,立刻杀掉蔡瑁、张允;杀完之后,才又猛然醒悟,知道上了一个大当……这样处理,曹操一上场就处在绝对的劣势,不但和历史上的三国实际情形大不一样,而且就戏论戏,也觉得没有形成对峙,**起不来。
著名花脸演员袁世海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对这段戏做了两次大的修改。
第一次是改变了西皮摇板的唱词。
原来突出曹操下江南的目的,仅仅是“造下了铜雀台缺少二美”
,袁世海改过的唱词,则突出了曹操军事家、战略家的气度。
第二次的改动更加重要,就是曹操一出场的脚步变了,脚步的变动引出锣鼓的变动。
他为曹操设计了一种“涮八字”
的走法,把身子重心放低,两脚的“八字”
步“撇”
得更远,并且是呈弧线状“撇”
出……观众这时都要鼓掌叫好,原因是从这个再简单、也再鲜明不过的脚步,就理解、体悟到曹操此时此地的心境——他可真够横的,也够执着和天真的,最后虽然仗打输了,但仍然不失为一位千古豪杰……许许多多的联想,就从这种脚步(以及相应的锣鼓)当中,不折不扣地给“走”
出来了。
这个例子还说明:作为一个好的京剧演员,一辈子最留心的,应该是自己心中的“锣鼓”
是否敲得准确、敲得响亮。
前面说过,京剧演员只能演自己行当的人物。
今天,每一个行当经常和观众见面的人物,也就那么十几个或者几十个。
拿袁世海扮演的架子花来说,如今有名的人物也就是张飞、李逵、鲁智深、窦尔敦、曹操、严嵩、潘仁美那么一二十个。
并且每一个人物都被无数前辈演员刻画得各有特点,你想在前人基础上再迈进一步真是谈何容易!
然而只要一门心思扑进去,那么必定能有所成。
这个“有所成”
也是有规律的,大约需要经过以下的几个过程:
第一,把人物的思想脉络搞清楚、搞准确。
像《群英会》这出戏,从立意来讲是“尊刘贬曹”
的。
历史上的三国史实是一回事,京剧中的三国戏又是一回事。
尽管京剧中的三国应该力求去贴近历史,但这又不是短时期中能够完成的任务。
何况中国的老百姓喜欢从演义中去发现历史,这一种“传统”
不能轻视。
根据这一观点来回顾袁世海对曹操出场的修改,就不难发觉第一次的修改是“皮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