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由此可见,京剧里差不多每一个重点场子的一“头”
一“尾”
,几乎都是“空”
出这么一小段时间的,“空”
的目的就是留给著名演员去做“戏外戏”
。
其实不止如此,在重点场子进行中间,在那些精彩的表演引得观众高声喝彩时,观众的情绪也常常是“千脚戏里、一脚戏外”
的。
观众进剧场看京剧,从来不是只想知道一下剧情,而同时(甚至是首先)是要看某一位名伶如何去扮演某一角色的,尽管这角色观众早已看过,甚至早已看这一名伶扮演过这一角色多次。
而名伶那里,也深深懂得观众这一心理。
他们每准备排一出新戏,心中首先琢磨的,主要不是剧本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而只能是“在这一出戏里,我(演员)能从艺术上给观众什么”
。
这个“什么”
当中,就包括了上场和下场。
演员通常要计算:我在这出戏里有几次(重要的)上场?每次上场是什么扮相(穿什么、戴什么)?每次用这样的扮相怎么“耍”
(动作)起来?通常,京剧演员是特别喜欢“三”
的,也就是说,不搞则已,要搞就要搞出三个不同的上场——三种不同的扮相和由此决定的三种不同的动作,才觉得过瘾,才觉得“够一卖”
。
比如《四郎探母》[20],杨四郎就有三次重要的上场。
第一次是“坐宫”
,他穿红蟒袍,戴纱帽,上插雉尾翎,脖系狐狸尾,小锣打上。
这种上场,体现出他的悠闲安泰、怡然自得。
第二次是“过关”
,穿箭衣,系大带,戴风帽,肩插令箭,手执马鞭,在快长锤锣鼓点中走上,唱快板,表现了他急欲回返宋营的急切和兴奋。
第三次是“见弟(六郎)”
,他被宗保擒拿到宋朝大营,幕后唱倒板,虽然仍在快长锤中走上,但头上没有帽子,头发散开,形成一种独特的扮相:甩发,手上还戴了手铐。
快长锤虽然还是同一个,但听起来、感觉起来就很不一样了。
四郎被捕,是有意送上门来的,此时他急于见弟,更急于见娘。
这个例子也许还不算是最典型的,因为在新编历史剧中,一般对重要人物的上场都更注意刻画。
但是由于新编剧目流传不广,我就不便在此作为例子进行阐述了。
有时,在某个戏里搞“三”
不容易,于是演员就另想别的主意。
比如,这出戏采取了某个扮相,而这种扮相在自己主演的其他戏里也有,那么,就把现在的这个扮相,和以往其他戏里两个同类型的扮相放到一起——那么,也就凑成“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