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了——就看看这三扮相又有哪些区别。
比如,在《群英会》《霸王别姬》和《九江口》[21]中,袁世海分别扮演了曹操、楚霸王和张定边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穿蟒袍的重要人物,仅仅是蟒袍的颜色不同——曹操穿红蟒袍,霸王穿黄蟒袍,张定边穿蓝蟒袍。
曹操和霸王都是老一代演员演过的,红蟒袍和黄蟒袍也是早就确定的,只不过到了袁世海这一辈儿时,又在他们穿蟒袍出台的表演上,比前人更精确、更生动了一些。
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袁准备重新创造张定边(官职是大元帅),当他决定让这个人物穿蓝蟒袍作为第一次上场“亮相”
的时候,他忽然又想起了从前的那两个穿蟒袍的人物。
袁世海决定对这个穿蓝蟒袍的出场,好好下一番功夫——以求能够和曹操、霸王穿蟒袍的上场形成对比。
一旦有了这一对比,自己对于京剧的贡献,似乎又多了一分。
由此可见,京剧演员对于“贡献”
一词的理解——固然也惦记着多演几出新戏,但这里的新戏不能仅仅是内容上的,而必须同时在艺术形式上很精致、很生动才行。
现在,我想谈谈京剧的上、下场对于京剧剧本的容量的影响问题。
既然京剧如此注重上、下场,那么势必就要耽误一些时间,何况京剧在表现“戏内戏”
时,也要通过表演步步深入,也要花费比话剧多得多的时间。
这一来,为了表现同一个题材,京剧的幅度就要拉长。
的确,过去有过一些“十本”
“二十本”
的“连台本戏”
,每个晚上就演一本。
到了今天,这种演出方法行不通了,不要说“十本”
“二十本”
了,连上、下集的形式观众都不乐意接受了。
观众只欢迎一个晚上就演全的“整本戏”
。
“整本戏”
有多长?20世纪40年代时,可以有四个小时;50年代以来,只剩下三个小时;如今,似乎以两个半小时为佳。
这一种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审美观,给京剧带来了困难——它不善于表现那些复杂的矛盾和侧面太多的人物,它习惯表现用一条线索去贯穿全剧,双线或多线交叉进行的办法不一定受欢迎;它喜欢“一波三折”
,三折足矣,千万不要七折八折;它的人物性格的主导侧面都异常鲜明,现在一些新编剧目中喜欢搞多侧面的人,结果使得京剧观众反而陷入五里雾中……
京剧追求的是优美,它很难通过复杂实现深刻。
这,似乎既不是优点也不是缺点,而只是京剧的特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