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一方面,从各种艺术本身的优长和短缺来讲,是有“能演”
和“不那么能演”
的区别的。
既然摆在我们面前的艺术形式十分多,我们何必“哪壶不开提哪壶”
呢?何必专门和某种艺术的形式作对呢?
另一方面,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上的长和短,都不是绝对的,又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做出调整的。
尤其是一些很有影响的剧种(就像目前的京剧),由于程式过于稳定,使得京剧已经老态龙钟了。
如果我们对此漠然视之,那么就只好在不久的将来为京剧唱挽歌,或者默默地把它送到博物馆中“下葬”
。
后一种情况显然是不应该发生的。
但是,要想对现实中已经步履蹒跚的京剧做出有效的调整,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
在这方面,最近几十年中我们费了不少力气,但是收效不很大。
所以在今天重新提起此事,我们就应该痛定思痛,讲究一下工作方法。
我觉得,对目前给大人(甚至是给老人)看的京剧,凡是过去做对了的仍然可以继续去做;现在,则应该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要为儿童、少年排一些“从儿童的眼睛去看、从儿童的耳朵去听、用儿童的心去理解”
的京剧。
这一点我们做得还很不够。
近年,为了“从娃娃抓起”
,许多地方都组织小朋友从四五岁时就学唱京剧。
唱什么京剧呢?都是唱那些只有“大人才懂得”
(甚至是“古人才懂得”
)的“成人京剧”
。
让七八岁的小姑娘唱《红娘》选段,怎么可能唱得好呢?你想,她自己还没谈过恋爱,怎么可能给正处在热恋中的一对青年男女“穿针引线”
呢?再比如,让十来岁的小男孩去唱《四郎探母》,他知道多少关于“杨家将”
的传说,他能理解抛弃原来的妻子、隐姓埋名之后又娶了仇敌的女儿的人是什么心情吗?可是,在目前培养小朋友学京剧的少年宫里边,都是不管懂得不懂得,先学起来再说,先唱起来再讲。
等到唱腔的板眼都对了、等到身段表情准确无误了之后,慢慢地再去理解剧情。
这样做的后果,实际上就是下大气力去培养一批“小老艺人”
。
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他们的确是和京剧的“传统”
步步接近了,但是也和时代的脉搏越来越疏远了。
这,显然不是办法。
正确的办法应该是“三步棋并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