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我进去后,一切照着“家长”
做——他们祈祷我祈祷,他们唱诗我唱诗,惟独他们虔诚我分心——我只是学着“玩儿”
罢了。
在灯市口时常能吃到甜、咸两种味道的花生酱,还时常能吃到东单面包房的面包和西点。
我在吃这类东西之前,有时也学着教徒的样子低头祈祷,父亲会狠瞪我两眼,母亲则一笑了之。
长大之后,我才知道母亲是从教会学校出来的,对这些她很熟悉,她常说人要有博爱之心。
那段生活中最让我兴奋的,就是每年的寒暑假。
因为这时我可以到爷爷奶奶家小住几天。
他们的家在和平门里的绒线胡同,路南的一个小四合院。
说小,是和它的邻居相比,邻居住着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人家的四合院就大得多了。
我奶奶和爷爷本是贫贱夫妻,年轻时一起由山东来到北京。
奶奶生了五个孩子,我父亲是老大,我便成为这个家族的长孙。
爷爷中年时娶了一房姨太太,是在天津娶的,也生了五个孩子。
奶奶当然不高兴,但终究无可奈何,最后还是同意把两个家合在一起。
奶奶自己住南房,爷爷跟姨太太住北屋,表面上和平共处,但奶奶总觉得心里委屈,低“北屋”
一头。
每年也只有寒暑假我住进了南房之后,奶奶这才从心里感到舒展,因为家族的长孙来了,并且在她这一边。
这时,奶奶总是宠着我,姨奶奶有封建思想,也处处捧着我。
每年春节发压岁钱,一样的红包,但里边的钱不一样,给我的最多。
拿到红包干什么?逛厂甸!
离得不算远,走着去就行。
小叔叔们领着我,我累了就扛着我,出和平门,就真是人山人海了。
不论我们什么时候去,总看见先去的人手里拿着大糖葫芦,还有风车,哗啦哗啦的。
一见这景象,一听这声音,人心里就闹得慌。
我总是把刚刚得到的红包花得一干二净才满足。
当然,值得一看的东西也多,各种小吃,各种旧书,各种鞭炮,各种玩具……其中特别是孙悟空的面具和那根金箍棒,每年都让我玩耍很久。
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后来干上了京剧这一行,是否是从厂甸种下的基因。
每次从厂甸回来,我总要扛回一根特大的糖葫芦,顶上还插着一面纸的小旗。
母亲一见就连说脏,总是找个角落摆起来,回家时也绝不许带走。
她总是说:真想吃糖葫芦,咱们到东安市场买去,那儿的种类多,更重要的是干净!
我拧不过母亲,只能一切服从。
但厂甸那些高高扬扬挺立着的大糖葫芦,却旗帜般屹立在我的心头!
我想,大约是厂甸的这个民俗活动给我垫了底,以后我才有可能那么喜欢庙会!
等到在庙会上“玩儿”
舒坦了,才有可能顺畅地进入京剧!
当然,这都是站在今天角度上的分析,作为一个小孩子,是很难预知后来才发生的事情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