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遇到客人是“吃家儿”
(相当今天的美食家),也可以请客人即兴设计一两道菜——原料是什么,用什么刀功,先下什么和再下什么,用什么火候……伙计在桌子边上听、厨师在帘子后头听,一会儿菜端上来被当场品尝,厨师也从帘子后头跟了出来,于是主、客和厨子三方共同研讨,兴许一个这家小馆以后的“看家菜”
就这样“横空出世”
了。
许多有些名声的“吃主儿”
,大多有自己的饭馆。
如果请客,当然在那儿最好。
吃完了,向老板招呼一声:“写账——”
老板也痛快回答:“好嘞,您呐——”
账当然是有的,一般是在一年的“三节”
(春节、端午、中秋)之前结算,由有头有脸的伙计拿了账单,到“吃主儿”
的府上拿钱。
这账可能是许多笔,每一笔都记得很真。
“吃主儿”
也未必细看,因为到底吃了多少顿,他或许已然记不真切。
只要腰里有钱,照付就是。
您看这“写账”
的办法,究竟对谁合适?——可能是“都合适”
吧。
烧羊肉。
还一定得是前门“月盛斋”
的,那儿有“百年老汤”
,烧出来的味道就是特别。
天气越热,还越是想“这一口儿”
。
买时咱手里还拎着个空罐儿,等一进门,伙计也熟识,顺嘴就问:“今儿,爷是来点酱的,还是烧的?”
自己只把眼睛向烧的盘子一扫,直接说分量就行。
等伙计把肉称好,自己把罐子也向着柜台递了过去——伙计接过,转向身边的一个大桶,揭开盖子,慢慢地而又满满地舀了几勺子:“得了,给。”
等你刚转身,他那边则传来一声客气的“回见!”
……
京城的文化,老北京的旧事,自然不是一本书就能包容的。
老北京人的世俗一面,老北京的市井风情,帝都的遗韵憾事,也不可能写尽道完。
这些,有的已被遗忘了;有的,可以成为人们饭余茶后的话题。
还有许多呢,咱们留待日后道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