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天中文网

一19世纪上半期的学前教育(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一、19世纪上半期的学前教育

banner"

>

19世纪德国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最初20年,此时期主要是为解决妇女劳动就业,幼儿无人看管的问题,各地纷纷建立了不少私立的,冠以各种名称的学前教育设施,其目的是保护婴幼儿的安全和健康,且多为季节性设施。

20年代中期以后,受英国幼儿学校的影响,在1824年的《一般学校新闻》中重登了伦敦幼儿学校协会的创立宗旨,以及1826年怀尔德斯平的著作被译为德文。

为与本国产业革命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相适应,德国的学前教育开始得到真正而且快速的发展,但绝大部分仍属慈善机构,各邦政府并未从财政上给予必要的资助且公开地贯彻着维持社会秩序的立场,并不热心支持,同英、法政府较为支持的立场形成鲜明的对照。

(一)保育所、托儿学校和幼儿保护机构

在德国的学前教育设施中,其中最早也最应给予注意的,乃是侯爵夫人巴乌利勒(Pauline,1769—1820年)所设的“保育所”

她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从1799年开始就致力于贫民救济工作。

1801年为贫民所设的救济所里包括孤儿所,1802年受法国帕斯特莱夫人在巴黎创办的“育儿院”

的启发,在多特蒙德设立了一座保育所(Pflegeanstalt),作为其救济工作的一部分。

这个保育所招收的对象,是母亲从事日间农业劳动并已断奶的1~5岁的婴幼儿,保育所开放时间是从初夏到农忙期,每天上午6点到下午8点。

巴乌利勒托儿所把重点放在幼儿的健康上,有良好的卫生条件和营养丰富的饮食,大力提倡户外运动。

作为农忙时的托儿所,教育只是处于附带和从属的地位,教育内容有语言训练、唱歌、社会道德训练和生活规律的培养。

巴乌利勒托儿所是德国最早出现的幼儿保育和教育设施,它揭开了德国幼儿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

作为贫民救济政策中的一部分,在19世纪一二十年代开始大量发展。

1810年在哈达斯莱宾成立了“保姆学校”

,1812年左右,市民学校和免费学校的校长们在莱比锡成立了这个城市最早的托儿所,1810年在石勒几亚和威斯特代林出现了“夏季学校”

,这是一所简易的农忙期托儿所。

这些托儿所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几乎同巴乌利勒的托儿所完全相同。

在迪谢尔多夫,1821年颁布了一条政令,允许“初等学校的教师及退职教师的寡妇”

在自己家里开办监督和教育6岁以下幼儿的“保育学校”

,这种学校更具有托儿所的性质。

巴乌利勒的保育所在各地发展起来后,受到各地政府部门的注意,并制定了许多政策。

1825年黑森·卡塞尔选帝侯发布指令:(1)保育所的目的在于保证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并使其父母安心工作;(2)保育时间是农忙季节的5~10月份的上午6点到下午6点;(3)费用主要靠有慈善心的富有居民的捐助,在未能得到捐助时,就从市镇的金库中支付。

1819年,柏林工农周刊杂志编辑、幼儿教育家瓦德切克(FriedrichWadzeck,1762—1823年),以城市劳动阶级的子女为对象,设立了柏林最早的托儿所(或称“托儿学校”

),开始招收9个月至2岁的婴儿。

后由于父母和社会的需要,大部分招收13岁以下的孤儿,并实行24小时保育。

这时它已不再是单纯的“托儿学校”

,而成了“接收一切年龄的孩子的孤儿院”

瓦德切克的“托儿学校”

和以前的季节性托儿所有所不同,它是常设的托儿所,以城市贫民的子女为对象。

30年代以后,德国各邦一度兴起托儿所运动。

德国的托儿所与英法托儿所的重要区别之一是:注重保育,而不重视文化知识教育。

19世纪20年代中期以前的幼儿教育设施,具有以下特点:(1)以保护婴幼儿的健康和解决父母安心工作为主,教育是附带的;(2)这种托儿设施的费用,主要靠富裕的私人的慈善捐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从道果开始乾元劫主最强反派系统重生之名门皇后异度高校[无限]凰女拒嫁:奈何桃花如此多洪主漫威世界的超人我在绝地求生捡碎片道门振兴系统离婚后,少夫人天天轰动全世界当快穿大佬拿了女配剧本我在大佬身边尽情撒野破事精英里的保安不让江山凶案现场直播奶爸:退圈后我种田养娃大佬她又在末世开挂了快穿女主是个真大佬乖宝别哭!禁欲大佬掐腰哄黑莲花皇后她权倾朝野重生1998谈小天逆天仙尊2游戏才不会变成现实南宋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