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3.德育方法
卢梭根据自己所理解的童年时期的发展特点,提出了一整套德育方法,内容包括:反对向儿童说理,主张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儿童去模仿善行,用“自然后果”
的方法去遏止和纠正儿童的恶行;利用游戏和其他活动的方式教育儿童;在研究和了解儿童个性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卢梭认为,童年德育方法中的首要因素是教师的榜样。
他指出,善于模仿是人类的一种良好的天性。
像孩子那样的年龄,心灵还处在懵懵懂懂的状态,所以需要使他们模仿我们希望他们养成习惯的行为。
教师要为人公正和善良,把自己的榜样刻画在学生的记忆里,深入到他们的心中,以便儿童最终能够凭他们自己的判断和对善的喜爱去实践这些行为。
“自然后果律”
与洛克的“恶有罚”
是异曲同工的。
卢梭认为,上帝在使人自由的同时,对人的力量也施加了极其严格的限制,以致即使人滥用给予的自由也不能扰乱总的程序,即人做了坏事,就自受它的恶果。
尤其在理性处于睡眠的童年时期,儿童是不懂道理的,与其说理无异于对牛弹琴。
正确的方法是应当尽量用可以感觉得到的事物去影响他们。
如果儿童有冒失的行为,你只需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由他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禁止他。
他打坏他所用的家具,你别忙着给他另外的家具,让他感觉到没有家具的不方便。
他打破他房间的窗子,你就让他昼夜都受风吹,别怕他受风寒。
总之,“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28]
卢梭反对儿童学习寓言,反对儿童读书,因为这样做只能教我们谈论我们实际上是不知道的东西。
他把读书称作孩子们在童年时期遇到的“灾难”
。
卢梭认为,无论怎样努力把寓言写得很简单,但由于你想通过它去进行教育,就不能不在其中加上一些小孩子无法理解的思想。
“只要你长期同曾经学过寓言的孩子在一起,你就可以发现,当他们有机会把所学的寓言拿来应用时,他们的所作所为差不多同寓言作者的意图完全是相反的;对于你想纠正或防止的缺点,他们不仅满不在乎,而且还偏偏喜欢为非作恶。”
[29]
卢梭的儿童德育理论以性善论为基础,以博爱和自食其力为内容,而以事物的影响为其方法。
他把道德品质的形成视为天性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兼具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成分。
卢梭重视教师的示范和人格感化以及儿童的善行,但在关于说理的问题上,则偏激并自相矛盾。
一方面,他认为儿童不懂道理,因而反对向儿童说理,以为是把目的误当为手段,结果害多于利。
但在反对儿童学习寓言时,又说应对孩子直截了当地“讲真理”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