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二、20世纪50~80年代初的学前教育
banner"
>
(一)“先行计划”
的实施
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学前教育的重要动向是顺应教育民主化的潮流,开展了教育机会均等运动。
这次运动是以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理论为依据的。
1964年,布鲁姆在其新著《人性的稳定与变化》中论述了环境变化对智力的影响。
他认为,在良好环境中成长的0~8岁儿童的智商与在恶劣环境中长大的同龄儿童相比,相差16IQ,并以此说明为儿童早期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的必要性。
学前教育机会均等运动的开展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战后,美国工业飞速发展,然而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种族歧视仍继续恶化,在教育领域内的表现尤为明显。
由于贫困,广大黑人及少数民族裔的子女往往被排斥在学前教育之外,在进入义务教育年龄段时,处于明显不利的地位。
面对愈来愈多的城市暴力犯罪和骚乱,加之一些有识之士的呼吁和广大贫民和黑人的抗争,使政府及社会开始重视这些问题,学前教育机会均等运动即在此形势下展开。
美国政府于1963年、1964年宣布向贫困宣战,提出了一系列福利措施和计划来达到目的,使贫困儿童获得与富裕儿童同等的环境、同等的教育机会即为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1966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和美国学校行政协会的联合组织“教育政策委员会”
提出了“对所有5岁儿童和贫困而且没有文化教育条件的所有4岁儿童扩大公共教育”
的提案,要求为所有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机会,这些提案的呼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1965年秋,美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先行计划”
(HeadStartProgram)[17]。
这一计划由经济机会办公室(Offiiity)发起,这是实现学前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而实行的一项重要计划。
具体计划是:由联邦政府拨款(当年国会计划拨款9640万美元)将贫困而缺乏文化条件的家庭(包括贫穷的黑人、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及外国贫困移民家庭)4~5岁的幼儿免费收容到公立特设的学前班,进行为期数月至1年的保育。
内容包括:体检、治病、自由游戏、集体活动、户外锻炼、校外活动、文化活动(如手工、绘画、听故事、搭积木、欣赏音乐、传授科学知识)等,以消除他们与其他儿童入学前形成的差异,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
一般对5岁儿童进行为期8周的短期课程教育,对4岁儿童则进行1年的长期课程教育。
计划中的学校一般是借用小学、教堂、集会场所的房子或运动场的一角来进行的,保育时间一般为每天3~4小时。
“先行计划”
实施后,对其效果进行的研究表明,儿童刚入学时,这一计划的短期效果是好的,但长期效果则不够理想,引起了各方的争议。
反对派认为“先行计划”
中的儿童尽管在认知方面有所进展,但情绪情感方面并未得到相应的发展;许多方案只注重服务范围。
数量的扩大,而忽视了教育质量;投资过大但效果并不显著,得不偿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