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天中文网

内宇宙的星辰与律令 论的现代古典主义写作(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这甚至成为他们所能理解的,所能抵达的,唯一的深度模式。

而这样的认知方式,何其简单,何其片面。

在题材选择上,作家无疑有其权利。

这权利,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受到维护和尊重,不容侵犯。

在写什么上竭力探索,反对简化和限制,这是作家的责任所在,也是权利所在。

然而,认为作家的责任仅仅在于呈现现实,让作家仅仅是作为一个记录者而存在——很多时候却又不是无偏见的、忠实于生活的记录者,这也会构成对作家的使命和责任的简化。

事实上,除了再现现实世界,呈现参差多样的可能世界,作家还应该有自己的情怀、德性、伦理与实际承担。

作家的责任和使命是复合的,而不是单一的。

这并不是要求作家给出适合于所有人的答案或解决方案,告诉人们应该如何行事,而是起码将问题揭示出来,借此激起人们的伦理自觉与道德感受,让人们在各种冲突和矛盾中依然能保持对爱、尊严与希望等价值的渴求。

在深入到黑暗世界的内部时,伟大的作家,总是希望在黑暗的内部,或是在黑暗的尽头依然能发现光亮的存在。

未必是强光,很可能只是微光。

而光,不管是强光还是微光,光的有与无,是否具备发现光的能力、愿望与意志,很多时候也是作家境界高低的分界线。

真正好的作家,真正伟大的作家,总是既能写出恶的可怕,而又能让人对种种形式的恶有所警惕,不失对善的向往。

真正好的作家,真正伟大的作家,总是既能写出绝望的深,也能写出希望的坚韧,有其关于绝望与希望的辩证法。

他们既不会刻意简化现实的混沌,又始终有自己的伦理立场和人文情怀,具备真正面对复杂境遇的文学能力和思想能力。

我在这里之所以想继续谈谈这个问题,既是因为这个问题是我所念兹在兹的,也和我最近在读或重读的书有关系。

其中一本,是李敬泽的《见证一千零一夜:21世纪初的文学生活》。

在书中,李敬泽谈到这样一个观点:

读小说时,我们永远会对人物有一种期待,他将做什么?他将去往何处?他的身上有一种我们所不知的引而未发的可能性,他不驯服,他有一种难以把握的活力。

这种活力就是人的“自由“,尽管我们知道人受着历史﹑现实﹑时代的重重规定和制约,但人不会成为必然性的奴隶,否则,就谈不上人的选择,谈不上心灵和梦想,谈不上真正的行动,就不会有真正的“故事“,不会有小说,甚至不会有生活——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深奥的道理,但却是一个在我们的文学中反反复复地遭到漠视的道理,我们并不习惯见证人的自由,恰恰相反,我们乐于宣告人没有自由。

后者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显然省事儿得多,因为没有自由,人就可以把一切推给时代,就可以不承担对自我的责任,就不需要性格不需要想象力。

这并不是一本新书,而是出版于2004年。

书中的文章,则来自李敬泽十多年前在《南方周末》所写的“新作观止”

专栏——从2001年8月到2003年12月,以每月一期的形式刊登。

我这里引述的这一篇,题目叫《孙犁与肯定自由》,发表于2002年11月。

读这篇文章让我特别感慨:我在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是什么新问题。

一些未经省思的认识装置,一些假想的必然性,其实早已存在,而且依然在制约着今天的文学写作,在禁锢着很多作家的头脑。

这种禁锢是全面的吗?也并不是。

在王小波、史铁生、迟子建、邓一光、李修文等作家的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他们有不一样的人文理想和写作实践。

关于他们,我在文章里多少已经谈过或将有专文进行讨论,这里不再重复或暂且不谈。

在青年作家中,也有人在自觉地突破这样的写作局限,比如蔡东。

在她的《星辰书》《我想要的一天》《月圆之夜》《木兰辞》等作品中,已经能清晰地看到她在克服这个问题上找到了属于她个人的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斗罗之我的老师是教皇从精神病院走出的强者运动为王非线性恋爱我老婆是传奇天后穿到乱世搞基建(女穿男)满级甜诱!在傅爷的怀里声色撩人时光因你而甜穿书反派逃命守则被抛弃的首领道门法则凶狠狠的指挥官,晚上粘着要亲亲草莓印创世纪大陆无间之主绝世剑帝港片里的卧底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我真的只有一个老婆重生退婚后偏执大佬成我裙下之臣我,女扮男装,职业当爹不醒左道江湖拳术天王华娱之从演皇帝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