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红楼梦》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更是前无古人,今无来者。
一部小说,写到了几百个有名有姓各具个性的人物,每一个个性那么鲜明,形象那么生动,仿佛要从纸上呼之欲出:宝玉挨打,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还有那精明、虚伪而又狠毒的王熙凤,贫穷、善良而又有点儿世故的刘姥姥,一个个都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一个个都是光彩照人、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遭遇篡改的《红楼梦》
敦诚有一位幼叔,名叫额尔赫宜,由他把《石头记》的一部抄本借给了永忠。
永忠读了之后,感动得不由自主,写下了三首诗哭吊曹雪芹。
他说:“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表示了极大的钦慕与憾恨。
这已经是曹雪芹殁后五年之事。
富察氏家的明字辈有一个叫明义的,一生在御马圈当差。
他读了《石头记》抄本,写诗二十首,末后两首尤为重要。
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
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也枉然。
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
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报伦!
可知明义所见抄本是曹雪芹原著,与现今流传的一百二十回程高本不同。
全书的一条主线是大观园中众女儿由聚而散,荣国府之家亡人散,是政治关系的惨局。
到了乾隆四十几年上,新封睿亲王淳颖得读《石头记》,也感叹作诗,说曹雪芹的书是“英雄血泪几难收”
。
淳颖本是豫亲王多铎的后裔,顺治时老睿亲王多尔衮得了罪,削了爵,直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才得以恢复了王爵,让淳颖过继承袭爵位。
我们由此可以看到一个极有意味的历史现象:清代的皇家贵胄,对本来是他们的卑贱的奴仆身份的曹雪芹,佩服得五体投地;对着他的书,为他流泪抱恨作诗抒感,思欲一识。
并且开始认识到,这不是一位一般的文家才士,而是一位英雄人物!
曹雪芹的意义与价值,并不是清朝帝制被推翻以后,由近代“新人物们的吹捧而抬高的”
。
上面所叙的那些人是有福气的,他们还能看到曹雪芹的原著真相。
自那以后情况就不同了,亿万读者所能看到的是一部真伪杂糅的拼配补续之本。
在此以前,《石头记》只有抄本,价钱很贵,而且犯忌讳,不敢公然流传,有办法得到的人也只能避人偷看。
有一位宗室,与乾隆皇帝是堂兄弟,名叫弘帮,是位著名的画家,也能诗文。
他就明白表示:闻《红楼梦》之名久矣,终不欲观,恐其中有碍语。
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此名著的认识非常复杂,是有原因的。
奇怪的是,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忽然出现了一部木活字排印的“全本”
,长达一百二十回,号称是曹雪芹原著散失之后,幸而复得其后半四十回残稿的全本。
这个本子不但公开传布,而且卷头公然声称是名公巨卿的鉴赏之书!
此本一出,立时风靡天下,从读书的知识分子至学者名流,几乎人人案头有此一书。
这个转变极为惊人。
究竟是什么力量能造出这样一个斗转乾坤的局面呢?原来这背后有一段重大的秘密经过。
乾隆皇帝在时最伟大的文化贡献是下令收集全国的书籍,编纂一部规模浩大、包罗万象的《四库全书》。
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皇帝出于政治顾虑,害怕世人还能看到金代到明代的满汉两族之间的历史矛盾,引起分裂情绪,因而将很多有“碍语”
之处暗暗地删、改、抽换若干部分,最不容许留存的则全部焚毁,宫内武英殿设有专门焚书的大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