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为基础,融入《秦王破阵乐》的雄浑节奏,改编出《梵唐合璧》舞曲,用七声音阶演绎大唐军威,竟比原曲多了几分荡气回肠。
三月初三上巳节,长安曲江池畔举办盛大庆典,《梵唐合璧》舞曲首次公开演出。
当裴神符的横笛吹响第一个音符,罗睺罗率领舞者们登场,她们身着融合唐式襦裙与天竺纱衣的舞服,既束着大唐的玉带,又披着孔雀纹披帛,旋转时如唐风与梵韵共舞。
曲至中段,大唐鼓手加入,咚咚鼓声中,舞者们的动作由柔转刚,既有胡旋的急促,又有唐舞的大气,引得曲江池畔的百姓争相喝彩,连西域商人都跟着节奏拍手,口中喊着“大唐好!
天竺妙!”
庆典结束后,长安西市很快冒出一家“梵坊”
,门楣上挂着“教授胡旋、梵呗”
的木牌,罗睺罗的弟子成了坊主,每日来学舞的人络绎不绝——有富家小姐带着丫鬟来学《莲台舞》,说要在生辰宴上表演;有青楼歌姬来学“般遮调”
,想让唱词更添异域风情;甚至连宫中的小太监都偷偷跑来,学几个旋转动作逗乐主子。
坊主笑着说:“最多时一日要教三十人,连教鞭都磨秃了,可见大家多爱天竺乐舞。”
这股“梵乐热”
也传到了后宫。
皇后苏氏本就擅长音律,她请罗睺罗入宫,两人合作将《诗经》中的《关雎》谱成梵唐合调,用七弦琴伴奏,汉语唱词,结尾处加入梵语的“娑婆诃”
(意为“吉祥”
),在宫中宴会上演唱时,引得李承乾击节赞叹:“昔日孔夫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今日朕听此曲,竟也有同感。”
乐府令趁机上奏,请求将天竺乐器纳入宫廷乐部:“七弦琴音色比琵琶更清越,铜钹节奏比编钟更灵动,若能批量制作,分派各州乐府,定能丰富民间乐舞。”
李承乾准奏,并命工部协助天竺乐师在长安开设乐器坊,教授唐人制作七弦琴与箜篌。
不出半年,长安的乐器铺里便摆满了唐式工艺打造的天竺乐器,连街头卖唱的艺人都背着小巧的七弦琴,弹唱着改编过的《梵竺引》。
秋分时,那陵提婆派遣的第二批乐舞团抵达长安,带来了更复杂的《佛国乐》,其中融入了天竺的“狮子舞”
——舞者身披狮皮,随着鼓点跳跃,象征佛陀降伏狮子的智慧。
李承乾命人将此舞与大唐的“五方狮子舞”
结合,创作出《万国狮子舞》,在重阳节的大朝会上演出,各国使者见狮子舞中既有唐式的威风,又有天竺的灵动,纷纷称赞大唐“海纳百川,气度非凡”
。
这日,李承乾在御书房翻看乐府呈上来的《唐梵乐律合编》,书中收录了两国乐师合作的三十首新曲,每首曲子都标注着汉梵双语的歌词与音阶。
李象进来请安时,见父亲看得入神,笑道:“父皇,如今长安的孩童都会唱‘梵唐调’了,连街头的货郎都用‘般遮调’吆喝,可见乐舞的感染力,比诏书还厉害。”
李承乾合上书,望向窗外——太液池畔的亭子里,几名宫女正随着七弦琴的声音起舞,她们的舞姿里,既有唐舞的端庄,又有天竺的灵动。
“是啊,”
他感慨道,“刀剑能定邦,却不能安民心;乐舞虽柔,却能让人心意相通。
你看这乐律,唐梵虽异,却能合奏一曲,这便是天下大同的道理。”
夜色渐深,大明宫的角楼传来更鼓声,与远处西市“梵坊”
隐约飘来的琵琶声交织。
李承乾知道,这梵音绕梁的夜晚,不过是唐竺文化交融的开始。
当《梵唐合璧》的旋律越过宫墙,融入长安的市井喧嚣,当天竺的旋转舞姿与大唐的水袖在月光下共舞,一种新的文明图景正在悄然绘就——它不属于大唐,也不属于天竺,却属于这片土地上所有向往美好的人。
而那回荡在长安夜空的乐声,正是这图景中最动人的音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