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菩提树下共焚香,汉梵碑文映日光。
一脉法缘连万里,唐竺灯火照千江。”
初夏的菩提伽耶,千年菩提树枝繁叶茂,树影婆娑间,数百名工匠正围着金刚座忙碌——大唐派遣的匠人正将琉璃瓦铺在新修的佛殿飞檐上,天竺石匠则在殿壁雕刻着佛陀成道的浮雕,两种不同的工艺在阳光下交相辉映,竟有种浑然天成的和谐。
这便是李承乾与那陵提婆王约定的“共护圣地”
工程,以菩提伽耶为纽带,将两国的宗教认同与政治联盟系得更紧。
年初,那陵提婆王在给李承乾的奏折中写道:“菩提伽耶为佛陀成道之地,乃天下佛子心中圣地,然历经战乱,殿宇倾颓,小王愿与大唐共修此圣地,立碑为证,永传法脉。”
李承乾阅后当即批复:“朕与都督虽隔万里,然护持佛法之心相通。
今遣将作监工匠百人,携琉璃、云锦相助,愿圣地重光,法脉永续。”
此番带队赴天竺的,是将作监少匠宇文恺——他曾参与过大慈恩寺的修建,对唐式佛殿营造极有心得。
当他带着工匠们抵达菩提伽耶时,那陵提婆王已命人清理出废墟,备好石料。
两人在菩提树下会面时,宇文恺展开图纸:“都督请看,我方拟在金刚座北侧增建‘唐式藏经阁’,采用歇山顶,覆琉璃瓦,内置大唐送来的《大藏经》;南侧则按天竺样式修‘转经回廊’,让香客可顺时针绕殿祈福,两全其美。”
那陵提婆王看着图纸上唐式的斗拱与天竺的浮雕和谐共存,抚掌笑道:“宇文少匠所言极是!
我已命人在金刚座旁预留空地,待殿宇修成,便立‘唐竺共护碑’,刻汉梵双语铭文,让后世知此圣地乃两国共护。
开工后,工地上每日都能见到奇妙的景象:大唐工匠教天竺石匠打磨琉璃,让佛殿的窗棂透进七彩光;天竺匠人则教唐人雕刻莲花纹,让唐式佛龛多了几分异域庄严。
有次修浮雕时,天竺石匠想刻“佛陀降魔”
的场景,宇文恺提议:“可在魔军的衣纹里加些唐式云纹,象征‘魔由心生,而佛性遍天下’,岂不更妙?”
石匠们听后连连称是,最终刻出的浮雕里,魔军的铠甲缀着唐式宝相花,佛陀的袈裟却带着天竺的细密褶皱,成了两国工艺交融的典范。
三个月后,藏经阁率先落成。
当大唐工匠将最后一块“佛光普照”
的匾额挂上阁门时,那陵提婆王亲自率僧侣们前来礼佛。
阁内供奉的《大藏经》共五千卷,皆用唐纸抄写,封面裱着云锦,其中《金刚经》的扉页还绘着玄奘取经的故事——这是李承乾特意命人绘制的,意在让天竺信众铭记“唐竺法缘由来已久”
。
“此阁所用琉璃,采自长安附近的耀州,”
宇文恺指着窗棂,“日光透过时,会在地面映出‘卍’字纹,与天竺的吉祥寓意相合。”
那陵提婆王望着地面流转的光斑,双手合十:“大唐皇帝陛下用心至此,真乃佛子之心。
小王定当派僧侣日夜守护,不让经卷沾半点尘埃。
与此同时,“唐竺共护碑”
也已刻成。
碑高丈余,碑首刻着双龙戏珠(唐式)与莲花宝相(天竺式),碑身左侧刻汉文:“大唐贞观某年,与天竺州共修菩提伽耶,护持圣迹,法脉同源,永结盟好。”
右侧刻梵文,意思完全相同。
李承乾还特意命人将自己的御笔“万法归一”
四字刻在碑额,笔力雄浑,与那陵提婆王题写的“梵唐共辉”
相映成趣。
立碑当日,菩提伽耶举行了盛大的法会。
大唐来的高僧与天竺的论师共登法座,用汉梵双语宣讲《楞严经》。
当讲到“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时,两国僧侣同声唱和,声浪越过菩提树梢,惊起一群白鹭,绕着新修的佛殿盘旋三圈,仿佛在见证这跨越万里的法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