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款。
送瓶的使者在长安觐见时,将瓷瓶置于殿中,阳光透过瓶身,竟在地上映出龙凤与莲花交织的光影,引得百官称叹。
李承乾见瓷瓶精美,纹饰寓意深远,龙颜大悦,命将其陈列于秘阁,与当年天竺献上的“火珠”
并列。
“昔日以珠为信,今日以瓷为证,”
他对群臣笑道,“珠者,喻两国情谊如星火;瓷者,显文明交融似窑火,需经千锤百炼,方得坚不可摧。”
消息传回天竺,瓷窑的工匠们备受鼓舞。
周明带着徒弟们烧制出更复杂的“转心瓶”
——内瓶绘长安市井,外瓶画曲女城风光,转动时,两城景象交相辉映,仿佛朱雀大街与恒河岸边连成一片。
那陵提婆王见后,提笔在瓶底题字:“唐梵一家,水陆同源。”
随着制瓷技艺的普及,天竺州涌现出数十座瓷窑,不仅供应本地,更通过海上丝路远销南洋。
有艘阿拉伯商船一次便装运千件青瓷,船长在日记中写道:“这些瓷器来自东方的大唐,却带着天竺的印记,就像恒河的水,虽流经异域,却始终连着源头。”
数年后,周明年迈归唐,临行前将毕生技艺传给了天竺徒弟阿罗憾。
阿罗憾不负所望,在恒河畔创烧出“梵青釉”
,色泽比越窑的更显深邃,被唐人称为“天竺青”
,成为长安市场上的珍品。
虞世南用“天竺青”
笔洗练字,曾赋诗赞曰:“恒河瓷色映书窗,墨染唐风韵更长。
莫道天涯隔万里,一器能连日月光。”
这日,那陵提婆王在瓷苑举办赏瓷宴,席间摆放的餐具,有唐式的盘碗,有天竺的壶盏,却都带着彼此的纹饰。
他望着窗外恒河上漂过的瓷片(窑工们测试釉色的试片),对身旁的周明徒弟说:“你师父曾说,瓷器要经烈火焚烧方能成器。
两国相交,亦是如此,需经磨合,方得交融。”
暮色中,瓷窑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与恒河的粼粼波光相映,如一条连接东西方的光带。
周明留在天竺的那本《窑火要术》,早己被翻译成梵文,扉页上的那句话愈发清晰:“土不分唐梵,火不择东西,能融者,方为大器。”
是的,当邢窑的白与越窑的青,在恒河畔开出千叶莲;当唐式的造型与梵文的纹饰,在窑火中凝成永恒,这青白相间的瓷器,早己超越了器物本身,成了文明交融的最佳见证。
就像那尊“唐梵合璧瓶”
,瓶身的每一道釉色,都是两国工匠用心血调和的颜料;每一处纹饰,都是岁月写就的和平诗篇,在恒河与渭水的滋养下,永远闪耀着温润的光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