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烽燧连营护驿途,唐旌梵帜共驰驱。
丝路再无豺狼迹,万里驼铃唱盛图。”
深秋的丝路天竺段,一队身着明光铠的大唐士兵正与披着犀甲的天竺象兵并肩巡逻,唐式弩箭的寒光与象兵的利刃在夕阳下交错,映得戈壁上的商道愈发清晰。
这便是由“安西军”
分队与天竺州兵共同组建的“丝路护卫队”
,自成立以来,曾让商队闻风丧胆的盗匪己销声匿迹,只留下驼铃与笑语在风沙中回荡。
此事的缘起,是那陵提婆王的一封告急奏折。
往年丝路天竺段虽有盗匪,却多是小股流寇,不足为惧。
然近年随着唐竺贸易激增,波斯、大食的商队纷至沓来,盘踞在兴都库什山脉的盗匪也结成联盟,不仅劫掠货物,更敢袭击小型使团,连那陵提婆王派往吐蕃的贡品都险些遭劫。
他在奏折中忧心忡忡:“丝路不通,则财路断绝,民心不安。
恳请陛下派遣精兵,助天竺州清剿盗匪,共护商途。”
李承乾阅后,当即召集群臣议事。
兵部尚书奏道:“安西军距天竺最近,可抽调一支百人分队,携带弩箭、陌刀等利器,前往曲女城协防。
然天竺地形复杂,需与当地军队协同,方能收效。”
李承乾深以为然,下旨命安西都护府选拨精锐,由经验丰富的校尉秦武率领,务必“剿匪护商,显大唐军威,更要示以怀柔,与天竺州兵结好”
。
秦武率队抵达曲女城时,那陵提婆王亲自出城迎接。
他见唐军士兵个个精神抖擞,装备精良——腰间挎着横刀,肩上扛着弩箭,连战马都披着轻质铠甲,不禁赞叹:“大唐锐士,果然名不虚传!”
秦武拱手回礼:“我等奉陛下之命而来,愿与都督麾下将士同心协力,还丝路一片太平。”
次日,两队士兵在曲女城外的校场合练。
天竺州兵擅长山地作战,尤其是象兵冲锋时势不可挡,却不擅阵列;唐军则精于唐式“鱼鳞阵”
“雁行阵”
,弩箭射程远、精度高,却对当地地形生疏。
秦武与天竺将军阿罗憾商议后,决定取长补短:“山地遇袭时,先以唐军弩箭远程压制,再由象兵正面冲锋,步兵两翼包抄,定能击溃盗匪。”
合练之初,两队士兵因语言不通、战术迥异,闹出不少笑话。
天竺象兵见唐军士兵用弩箭射击百米外的靶心,起初不以为然,首到亲眼见箭簇穿透三层铠甲,才惊得咋舌;唐军则对大象的威慑力半信半疑,首到一次演练中,象兵仅用三冲锋便冲垮“敌军”
防线,才纷纷竖起大拇指。
秦武特意请译员将唐式兵法《李卫公问对》译为梵文,与阿罗憾共同研读,很快便磨合出一套“步象协同”
战术。
首战是清剿盘踞在兴都库什山脉的最大股盗匪。
据斥候回报,该股盗匪约三百人,占据着易守难攻的峡谷,常劫掠往来商队。
秦武与阿罗憾兵分两路:唐军携带绞车弩,隐蔽在峡谷两侧的山崖上;天竺象兵与步兵则正面诱敌。
当盗匪倾巢而出时,唐军的弩箭如暴雨般落下,瞬间击溃其前锋;象兵趁势冲锋,巨象踏过之处,盗匪阵型大乱;两翼的步兵合围而上,不到半个时辰便结束战斗,擒获盗匪首领,缴获的货物堆积如山。
商队得知消息,无不欢欣鼓舞。
一位常年往返于长安与曲女城的粟特商人,捧着西域葡萄酿来到护卫队营中,对秦武与阿罗憾道:“往年走这段路,需凑够百人才敢成行,如今有两队勇士护卫,十余人便能出发,这都是托大唐皇帝与都督的福啊!”
清剿盗匪后,秦武与那陵提婆王又着手完善丝路设施。
他们沿商道设立十二处驿站,每站配备唐军五人、天竺兵十人,既提供食宿补给,又负责传递军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