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驿站的烽火台完全仿照唐式建造,遇袭时白天放烟、夜间举火,一烽燃起,邻烽响应,不到半日便能将消息传到曲女城。
驿站的墙壁上,还贴着汉梵双语的“商路指南”
,标注着水源、宿营地与危险地段,极大方便了商旅。
为确保商队安全,护卫队还实行“分段护送”
制度:从曲女城至葱岭段,由天竺州兵为主、唐军协助;从葱岭至安西都护府段,则由唐军为主、天竺兵配合。
两队士兵每半月轮换一次,途中同吃同住,不少人还学会了对方的语言。
唐军教天竺兵使用弩箭、搭建帐篷,天竺兵则教唐军辨识山地植物、驱赶毒蛇,情谊日渐深厚。
安全的商路带来了空前繁荣。
据曲女城的商栈账册记载,护卫队成立半年后,途经此地的商队数量比往年翻了一倍,大唐的丝绸、瓷器在这里售价虽比长安高两成,却因省去损耗,利润反而更高;天竺的香料、宝石经护卫队护送,抵达长安后破损率从三成降至不足一成,商人们争相扩大贸易规模。
曲女城的“国际市场”
上,波斯的地毯、大食的玻璃、吐蕃的氆氇与唐竺商品琳琅满目,成了丝路西段最热闹的中转枢纽。
那陵提婆王见商税收入激增,特意从税收中拨出一部分,用于改善护卫队的装备——为唐军士兵添置适应山地作战的皮靴,给天竺象兵的战象披上镶铁的铠甲。
他对秦武笑道:“这商路就像恒河,水流得越畅,两岸越肥沃。
我等护好这‘水流’,两国百姓都能得利。”
这日,一支来自长安的使团途经曲女城,携带的贡品中有一批新制的“唐梵双语”
军鼓——鼓面绘着唐龙与天竺象,敲击时声传十里。
秦武与阿罗憾率队护送使团穿越兴都库什山脉,途中遇暴雨受阻,两队士兵合力搭建防雨棚,用唐军的干粮与天竺的饼饵共同充饥。
雨停后,秦武提议合奏一曲,唐军擂响军鼓,天竺兵吹响螺号,声震山谷,连躲在暗处的小股盗匪都吓得望风而逃。
使团抵达安西都护府后,将护卫队的事迹奏报长安。
李承乾龙颜大悦,下旨嘉奖秦武与阿罗憾,并赐“丝路共护”
金匾一块,悬挂于曲女城的驿站正门。
他在诏书中写道:“兵者,非为征伐,乃为护民。
唐竺合兵卫商路,实乃‘以武止戈’之典范。”
消息传到曲女城,百姓们自发在驿站前立碑,刻汉梵双语铭文:“大唐贞观某年,唐竺合兵,清剿盗匪,丝路复通。
商旅往来,如沐春风,此乃两国同心之证。”
过往的商队见碑,无不驻足行礼,不少商人还特意焚香祭拜,祈愿护卫队平安。
秦武在天竺驻守三年,离任时,阿罗憾率队相送十里。
两人并辔而行,望着脚下繁忙的商道,阿罗憾赠秦武一柄镶嵌宝石的天竺弯刀:“此刀随我征战十年,今赠将军,愿你我虽隔万里,仍共护这条商路。”
秦武回赠他一张唐式角弓:“此弓能射三百步,愿将军箭无虚发,护得丝路永无烽烟。”
夕阳下,两人勒马作别,唐军的铠甲与天竺的犀甲在余晖中交相辉映。
远处的驼队缓缓前行,驼铃声中,隐约传来商人们的笑语——那是最动听的和平之歌,比任何盟誓都更坚定,比任何碑文都更长久。
当丝路的驼铃穿过兴都库什山脉,当唐式的烽火台与天竺的驿站在商道上连成一线,这支“丝路护卫队”
早己超越了军事联盟的意义。
他们用弩箭与象兵守护的,不仅是货物与商队,更是两国百姓对安宁的期盼、对繁荣的向往。
而那回荡在风沙中的驼铃,终将在岁月里谱写成一曲“唐竺共荣”
的千古绝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