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他说,画画不能当饭吃。
可我现在明白,有些事,不做,人就活不完整。”
林昭眼眶发热。
挂掉电话后,他走到窗前,望着巴黎渐次亮起的灯火。
这座城市曾让他感到孤独、排斥、迷茫,可此刻,它像一张巨大的网,温柔地托住了他。
第二天清晨,他收到一封纸质信件,来自《巴黎文学评论》主编亨利?克莱蒙。
信中附了一张沙龙邀请函,背面手写着一行小字:“真正的文学,从不需要标签。
欢迎回来,林昭。”
他将信折好,放进抽屉最底层,上面压着一本泛黄的《包法利夫人》。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接下来的日子,林昭的生活悄然变化。
先是几家小型文学博客转载了他的《雾都来信》,配以“东方视角下的西方孤独”
之类的标题;接着,一家独立出版社联系他,希望出版他的短篇集;更有甚者,索邦大学文学系邀请他去做一场讲座,主题定为“跨文化书写中的自我重构”
。
他开始频繁出入文学沙龙、画廊开幕、诗歌朗读会。
人们谈论他时,不再只说“那个中国人”
,而是“林昭,那个写《雾都来信》的作家”
。
他的名字,正在一点点嵌入这座城市的文学肌理。
然而,赞誉背后,暗流也在涌动。
某天下午,他在“左岸灯塔”
修改稿件,一位陌生男子走近,穿着考究的灰呢大衣,眼神锐利。
“林昭先生?我是《法兰西文学报》的记者,阿诺?勒克莱尔。”
林昭点头,请他坐下。
“您的崛起很迅速,”
阿诺开门见山,“但有人质疑,您的作品是否真如表面所见那样‘原创’?”
林昭皱眉:“您指的是?”
“比如《雾都来信》中那段关于‘铁桥下的灰鸽’的描写,与三年前英国作家詹姆斯?威尔逊的《泰晤士低语》极为相似,连比喻结构都如出一辙。”
林昭心头一震。
他确实读过那本书,但那是私人阅读笔记,从未公开提及。
那段描写,或许是潜意识的复现?
“我尊重所有作家,”
他冷静回应,“但我可以发誓,那段文字是我独立创作。
若有雷同,只能说是文学的共鸣。”
阿诺笑了笑,未置可否,记下几笔便离开了。
这件事像一根刺,扎进林昭心里。
他翻出旧笔记,逐字比对,发现确有三处意象高度相似,虽非抄袭,却难逃“影响焦虑”
之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