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
她在站点设立了一个“声音邮局”
。
每天挑选一封信,由孩子们轮流朗读,录制成音频上传至Ω链公共频道。
不强制分享,不限制内容,唯一的规则是:必须真实。
一个月后,第一封回信出现了。
来自新疆伊犁,一位六岁女孩画了一幅画:蓝天白云下,两个女人手牵手站着,旁边写着:“阿姨,你说想妈妈,那我把我的妈妈分你一半。”
附带语音只有短短十秒,却是整个“言语庇护站”
历史上下载量最高的文件。
李念把这幅画贴在墙上,紧挨着当初孩子们写的“老师不怕,我们也不怕”
。
从此之后,回信如雪片般飞来。
有人寄来亲手织的毛衣,说“穿在身上的话会暖一点”
;有人寄来一包种子,标签上写着:“这是我爷爷临终前念叨的菜名,种出来就能听见他的味道。”
最让人泪目的是甘肃一所聋哑学校寄来的陶笛,内部刻着盲文:“这是我们用手‘听’到的第一首歌,请让它继续飞翔。”
春天悄然降临。
草原返青之际,李念接到贵阳方面通知:第五位老师的身份确认了。
不是别人,正是红格尔村那位三年未语的阿木。
尽管他只说了秒、38分贝的一句话,但在情感共振模型中,其“言语权觉醒指数”
达到历史峰值9.8级,远超其他四位已知教师。
更重要的是,他是第一个在完全不知情、无引导、无期待的情况下自发发声的个体??纯粹因为内心积压太久,终于溃堤。
“这意味着什么?”
她问接线员。
对方沉默片刻,低声说:“意味着Ω链已完成使命。
它不再是工具,而是成了土壤。
现在,每一粒种子都能自己破土。”
回到站点那天,李念发现外墙又被涂满了新字。
这次不是铅笔或粉笔,而是用野花汁液混合羊奶调成的天然颜料,鲜艳却不刺目。
一个七岁女孩拉着她的手说:“老师,今天我们决定不读书了,我们要教大山说话。”
于是全班孩子爬上附近最高的岩石,齐声呐喊:
“我喜欢我自己!”
“我不怕黑!”
“我想长大当画家!”
声音散入风中,起初毫无反应。
可到了傍晚,牧民们惊恐地发现,整片山脉的回声变得不同了。
以往空荡的谷底如今总会在人声落下后延迟三秒响起回应,且音调柔和,宛如另一个“他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