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音乐的方式。
这场戏没有台词,也没有情绪爆发,却耗费了整整一页剧本说明。
曹忠写下注解:“真正的坚韧,不在呐喊中,而在继续生活的能力里。”
凌晨两点,手机震动。
是周岩发来的消息:“老师,我在老街录到了新的声音。
你来看看。”
曹忠披衣出门。
冬夜寒冷刺骨,街道几乎无人。
他在转角处找到周岩,少年正蹲在排水沟边,手里拿着微型麦克风,对准一块松动的铁盖板。
风吹过缝隙,发出低沉的呜咽声,像某种古老的吟唱。
“这是‘地声’。”
周岩低声说,“阿云阿姨说,以前下暴雨时,积水会从这里倒灌,她就用扫帚撬开盖子疏通。
她说这声音像大地在咳嗽。”
曹忠立刻取出录音笔。
他们合作多年,早已默契十足。
一人固定设备,一人标记位置,另一人则用手机拍摄环境视频作为声场参考。
整个过程持续了近四十分钟,直到电池耗尽。
回去的路上,周岩忽然问:“老师,你说我们做的这些东西,十年后还有人听吗?”
曹忠想了想,说:“也许不会有人记得我们的名字。
但只要还有人走在街上,听见扫帚声觉得心安,那就够了。”
一周后,《扫街人2:回声》正式开机。
第一场戏就在陈素芬居住的筒子楼拍摄。
剧组没有搭景,直接使用真实居所。
老人同意出镜,但提出两个要求:不用替身,不化妆。
拍摄当天,天气阴沉。
镜头对准她坐在桌前翻阅旧信件的手。
那双手布满皱纹,关节粗大,指甲边缘有些许裂痕。
导演一声“开始”
,她缓缓展开一封信,纸张发出轻微的脆响。
接着,她抬起头,望向窗外,嘴唇微动,似乎在默读内容。
这一幕重复了七遍。
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因为她每次读信时的情绪都不一样。
第三次,她笑了;第五次,眼角渗出泪水;第七次,她突然用手语比了一句:“对不起,我还是没能让你们过得更好。”
曹忠喊了“过”
,却没有关机。
他让摄像机继续运转,记录下老人摘下助听器、轻轻抚摸劳动模范徽章的全过程。
这段footage后来成为片尾彩蛋的一部分。
接下来的两个月,摄制组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
他们在凌晨四点跟拍环卫工人作业,在暴雨中捕捉外卖骑手摔倒又爬起的瞬间,在医院走廊录制护士换班时的脚步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