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三是,近年来,教研室机构变化甚多,有的仍然保持独立,有的与其他各种机构合并,自然也就名称甚多:教研室、教研中心、教科研培训中心、教科所……如果分别采用时下名称,势必行文混乱。
好在,无论如今称谓如何,只须说明“就是原来的教研室”
,大家立刻明白,故本书行文对于省市和县区两级教研机构的称谓一律采用“教研室”
。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和县(区)级两级教研室都是独立机构,分别隶属于省或县的教育行政部门,其日常工作的范围和内容与中小学基本一致,联系千丝万缕,但本身并不是学校,而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内一个特殊的部门。
供职于教研室的人被称为专职教研员,他们仍然保持着教师身份,但具体工作又迥异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是中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教研室这种组织,教研员这种角色,在全世界基础教育和教师群体中独一无二,极富特色。
虽然国外的同行们对于教研室为何物可能不甚了了,甚或一无所知,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的版图上,教研组织及其制度对于几乎每一位中小学教师来说却是再熟悉不过的,学校所隶属的教研室是与他们职业生涯息息相关的“重要组织”
,自己所教学科的教研员则是他们职业生涯当中的“重要他人”
,学校的教研组更是他们从事日常教学工作的最经常依靠。
不过,尽管普遍设置并且地位非凡,在中国基础教育庞大的组织系统中,教研室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
作为令全世界规模最为宏伟的基础教育运行顺畅有序的关键力量之一,教研室的地位固然重要,名声却并不显赫。
说句玩笑,教研室的身份好像《红楼梦》里面的通房大丫头,比如平儿,谁不知道是琏二爷的爱妾、琏二奶奶的心腹,荣府里大事小情不仅说得上话,经常还做得了几分主,上至主子如宝二爷、林姑娘、宝姑娘,下至奴才如周瑞家的、吴新登家的,个个另眼相看。
不过,名分上却仍然只是个奴才而已。
这个比喻纯属调侃,却也有几分意思——与平姑娘的身份好有一比:教研室的名分和实际地位不太相符。
以社会知名度衡量,许多教育领域之外的普通社会成员都知道学校、校长、教师,甚至熟悉教育局或者教委、基础教育处,却未必听说过、更难得了解教研室、教研组。
事实上,教研室在教育系统内外的命运极为悬殊。
在教育问题早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的今天,择校、考试、升学、三好学生等词汇早已成为各种媒体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班主任、高级教师、校长等角色早已成为家长们另眼相看的人物,教研室组织和教研员,却很少出现在前台、出现在社会焦点的聚光灯下。
相比其实际发挥的巨大作用,人们不难做出名实不符的判断。
教研室的“名实不符”
,说来话长,首先需要对其身份做点儿考察。
中国的社会生活,在庞大的行政系统的控制和管理之中运行,农业、工业、商业……各种领域和各种行业,均处于各级行政机构所组成的网络之中。
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组织,一般是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向建立的,国务院设置各部委如商业部、农业部,地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则相应设置直接与之对应的机构,如省商业局(厅)、省农业局(厅),再往下到区、县一级,同样设置对应机构,如县商业局、县农业局……这样,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网络。
国务院各部委通过下发文件、召开会议等形式颁布政府意图,省、县各机构则行使职能将上一级主管部门的意图加以落实,从国家最高决策部门的精神到社会最基层的行动,凭借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统逐步实现,每一级行政机构都在同一领域的上一级机构领导下展开自己的工作。
正如人们经常指出的,这样的行政系统是典型的韦伯所谓的科层体制,“人们一刻也不能忘记,所有持续的工作都是由官员们在办公机关里完成的。
我们的整个日常生活都纳入这个框架之内。”
[3]
在这种系统中任职的人员,被人们称为“国家干部”
,老百姓通俗的说法就是:吃商品粮的,属于端“铁饭碗”
的。
当然,国家行政系统的管理是严格的,设置哪些部门、需要多大规模、安排多少人员,等等,均有专门要求。
换句话说,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成为“铁饭碗”
的。
为合理安排与控制各级行政部门的规模,各级政府都设有专门机构:编制办公室。
以北京市为例,设有在市委和市政府领导下的编制办公室,其职责中包括:“统一管理本市行政编制总额;核定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法院、市检察院机关和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机关以及各区县的行政编制。
负责协调市委、市政府各部门的职能配置及调整工作,协调市委、市政府各部门与区县之间的职责分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