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如是,就会有类似规则:周一上午的8:00—10:00,全校不安排化学,因为这是区教研室的化学教研活动时间;周四下午的1:00—3:00全校不安排语文课,因为这是区教研室的语文教研活动时间……
与此相应,在县(区)一级教研室,每周五个工作日几乎每天都会安排专门的教研活动,分别按照学科和年级进行。
诸如:周三上午8:00—10:00是中学数学教研活动时间,于是,教研室就要分别为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的教师准备六个教室或者会议室,按照年级开展教研活动。
届时,全区的中学数学教师准时到达教研室所在地,按照自己任教年级进入不同教室参加活动。
在很多地方,小学数学的教研活动也会采用同一时间。
如上,是中国县(区)级教研室的典型写照,其中表现出几个十分鲜明的特征。
“全学科”
:即教研活动覆盖了学校所开设的各门课程。
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地理历史,都会有教研室专职的该学科教研员负责,统筹安排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不仅学校传统科目如此,即使21世纪以来新增加的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等课程也是如此——或者配备新的专职教研员,或者由原来负责其他学科的教研员兼任。
中小学教师无论任教科目如何,都能够在教研室组织的活动中找到归属。
“全年级”
:即教研活动覆盖了中小学所有年级。
这一特征在中学阶段尤其突出,在本书延续几年的写作时间内,所了解到中学最常见的县(区)教研活动主要是分别针对各个年级组织的,而且这样的活动也最受教师们的重视和欢迎。
据称,小学的主要科目如语文数学,也曾经较多地按照年级活动,但近年来常见的方式是,按照高(五、六年级)中(三、四年级)低(一、二年级)三个阶段分别开展教研活动。
“全员性”
:即教研活动指向所有教师。
教研活动并不单独为某个教师群体服务:新入职的教师、达到某种资历的教师等,而是教研室所在区域内所有学校的所有教师。
在集中的教研活动中这个特征最为突出,活动的选择安排是从全局出发的。
“零距离”
:即教研活动直接以当下的教学任务为内容。
教研室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基本是与学校的教学进度同步的,如初中二年级的物理下个星期要介绍欧姆定律,那么该年级这个星期的物理教研活动就是有关欧姆定律的教学,高中二年级语文正讲到庄子的《逍遥游》,那么该年级此前的一两次教研活动都可能与《逍遥游》的教学有关。
这样,与教师的工作零距离“亲密接触”
“无缝对接”
。
上述几个特征,是三级教研组织的“共同规定”
。
不过,在县(区)级教研室,由于集中了大批优秀教师出身、专职的教研员,又由于直接承担着所辖地区教学质量的责任,这样一些特征体现得最为充分。
可以说,正是凭借这样几个特征,为教研组织实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
提供了极为周密的保证,使其不仅仅是一种目标、一种期望,而是真切地成为现实。
从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中国基础教育的教学活动都不是某个教师、某个学校的孤军奋战,而是由三级教研组织的专业活动作为坚实的后盾和支撑。
与20世纪80年代恢复之初相比,今天教研活动的具体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然而无论变化如何,上述几个特征仍然存在。
为中小学教师完成日常教学活动提供直接、具体的专业指导,支持和保证学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改善和提升学校教学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始终是教研室最基本、最主要、最核心的工作。
在完成这本书的几年时间里,曾经接触到全国不同地区的为数众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官员、各级教研室教研员,谈到上面这样一些基本特征时,可以说是“有口皆碑”
,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近年来一项全国性的调查也显示,对于体现了这些特征的教研活动,小学一半以上、初中近一半教师给予了肯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