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非同小可,却未必明白这个考试在教育系统中的特殊性。
与会考、中考等相比,高考模拟考试有浓厚的“草根”
色彩,不具备前述各种考试那样正式的“国家”
身份,说得高些,也是“半官方”
的行为。
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式工作计划中、各种工作汇报总结中,基本上见不到有关模拟考试的内容。
高考模拟考试的要求、做法等,也没有什么正式的——尤其是见诸文字——形成正式文件的规则,据了解,其产生就源于“民间”
,所以说高考模拟考试具有“制度外”
性质。
然而,就像某些人具有“不怒而威”
的声望,高考模拟考试尽管缺少名分,却赢得了教育界内外人等的一致尊重,赢得了在教育系统中的稳定地位。
如前所述,在学生、家长、教师和校长们眼中心底,高考模拟考试的成绩和分数,其重要性仅次于高考。
顾名思义,高考模拟考试就是对于高考的模拟,与高考关系密切,为高考服务。
因此,考试的科目、卷面的结构、题目类型、难度系数、分数赋值等,都要尽可能准确地模仿正式的高考。
模拟考试可以让学生增加考试经验,其成绩也是高考报名的主要参照。
模拟考试的历史和命运与高考最为密切。
据一位现在仍然担任区级教研员的1977级大学毕业生回忆,在他参加工作几年之后,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才开始有模拟考。
据称,北京市算早的。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模拟考基本在全国铺开。
根据北京市教研室一位负责人(ZC,2007)介绍:
“1982年前后,北京市各个区县开始出现模拟考试。
当时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为学生报志愿提供参考;另一个是有点淘汰的意思,通过模拟考试,可以让部分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放弃报考大学,那时高考录取还没有现在这么高的比例。
各个区县自己搞,实际上水平是有很大差距的。
比如海淀区的模拟卷子质量就很高,于是很快出名,其他区县特别是郊区,自己出有困难,或者出的质量不够理想,就会去买他们的卷子来用。
不只是北京啊,外地也有许多地方来买。
除了北京市海淀区,还有福建的卷子、湖北的卷子等,也都很出名。
当然,无论是哪里的卷子,都是区县甚至学校出的,省级教研室从来没有出过模拟考试的卷子。
比如湖北卷子,那时就有黄冈的。”
如同这位老师所说,高考模拟考试不是省级教研室的任务,北京市一位现在已经退休的资深教研室负责人(FH,2006)也十分肯定地表示:
直到今天,北京市的“一模”
“二模”
都是由各个县(区)自己组织。
从命题、考试、阅卷,全部是各区教研室独立承担。
当然,仍然会有些县(区)因为自己力量比较单薄,采用其他区的卷子,或者请其他区代为命题。
高考意义重大,模拟考试在形式、难度、风格上自然都是越接近正式高考越理想,而高考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不难想象,高考模拟是一件颇需技巧又甚具风险的任务。
多年来,在关于各种考试的抱怨声中,针对“一模”
“二模”
的倒是甚少与闻,真是难得,似乎各方面还算满意。
教研员们究竟是如何完成这项工作的呢?很让人好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