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对于学生来说,会考比高考的压力小得多,不过考试的科目要多出许多门。
高考是文理分科,除语数外为共同必考外,两类的学生分别可以免考某些科目。
这主要是因为会考与高中毕业证书挂钩,因此所有课程包括计算机、体育等也要通过。
只有全部科目通过,才能够拿到证书。
会考也不像高考那样集中在三天之内,而是分散在高中各个年级进行。
过去一直是从高一到高三都有,新课改以来,则集中于高一高二两个年级。
各科成绩分为ABCD四个等级,C以上为及格。
因为难度要显著低于高考,所以一般说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顺利通过。
新课改后,会考分为两个部分,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等科目为市级会考,由市教研室出题,全市统一时间,统一阅卷,统一登分。
计算机、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为区级会考,由区教研室出题全区统一考试。
具体科目的考试年级各地也有细微差别,以成都为例,2010年会考情况是,高一末:会考地理、历史;高二末:会考物理、生物、化学;高三上学期末:会考语、数、外、政治。
与其他考试相比,高中会考是新中国基础教育中最年轻的考试制度——出现于改革开放之后。
在研究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各国有关经验后推行。
1985年开始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试点,1990年在全国各地推广实验,1993年成为正式制度。
[42]为什么要推行这种考试?有学者概括了会考的最初意图:“当初决定建立高中会考制度时,有两个想法,一是顺应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历史趋势,在高中阶段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中要稳定高中质量;二是通过省级高中会考制度的建立,使高中教育质量的评价更加科学化,从而促进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为青少年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
[43]
上文中的“一”
是指高中普及之后,以正式的会考作为高中毕业的标准。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于普通高中的任务始终定性为“双重任务”
: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毕业生,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也就是普通高中应该为学生做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但国情所使,普通高中实际上始终“挣扎”
在双重任务之中,在相当比例的学生和家长看来,读高中本来就是为了上大学的,因此,双重任务始终是镜花水月,新中国的普通高中一直扮演着国外曾经或仍然存在的“大学预科”
角色,单凭建立会考改变这种状况其实很难。
“二”
是指通过会考监督高中教育质量——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必须有相当的难度水平以保证区分度,而会考则更主要是水平考试:学生是否达到了高中毕业的标准。
会考将高中毕业资格分离出来,单独进行考查,高考的职能可以更加纯粹,专门应对高等学校选拔学生的需求。
然而,这样一个许多国家普遍认可的性质,在中国却成为会考坎坷命运的隐患。
20世纪90年代后,会考已经在全国普遍实施。
如前所述,内容的全面性和对象的全员性令其规模可观。
一年一度的会考任务繁重,从命题到最后的发布结果,所需的人力和物力大约仅在高考以下。
这项工作整体的组织部署,主要由各省级教研室承担。
下面是2006年北京市有关会考工作的总结,窥一斑见全豹,可以大致了解一个自然年度中这项工作的主要节奏和内容,大致体会到工作的分量。
“1月9—19日,基教研中心负责进行了北京市2006年春季普通高中毕业会考阅卷工作,9个学科的命题负责人主持了学科阅卷工作。
在王燕春副主任的带领下,共有10位教师参与了组织工作。
本次阅卷工作共调集全市400位教师,经过11天的紧张工作,共完成9个学科计30多万份试卷的阅卷工作。
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四个学科进行了网上评卷,大大提高了阅卷的效率和公平性,取得良好的效果。”
“4月21—29日,基教研中心中学数学、语文、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和政治九科教研员在王燕春副主任带领下,投入到紧张的2006年夏季北京市高中会考招生考试的命题工作之中。
基教研中心相关教研室自本学期开学之初即开始做了大量筹备工作,保证了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