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除了用来吸引家长和学生的遣词略有差别,几无二致。
三、悲喜创收
某市教研室调整,主要领导换届在即。
因为曾经连任,各种创收积累颇丰,其时正值购置商品房大潮,于是准备按照教研室成员工作年限和业绩,将其中部分加以分配。
然而报告打上去后却未被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事情已经过去若干年,至今,当时与闻其事的教研员仍然耿耿于怀:这些钱主要是教研室创收所得,最后全部充公了,有失公平。
教辅是教研室创收的渠道之一,教研员们对此并不讳言:
“不许乱编教辅,在2000年前后风声特别紧。
所谓乱编,就是没有书号,印白本。
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辅全部由政府买单,每科限定一本,对内容、篇幅等方面都有控制。
具体的,各个区都会自己编一套教辅,主要是为了符合自己学生的情况,实现教学自监控,当然,也有经济的利益在里面,但经济利益是次要的,如果不管,更乱。”
(LT,2010)
那么,这种创收对于教研员们利益究竟有多少?这位教研员回答了我的疑问。
我:教研员的收入比普通教师如何?
LT:前些年普遍好些。
现在吗,一般来说,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属于中等。
也就是说,比起条件好的学校的教师,要低,但比一些条件一般或者较差的学校的教师,要高。
我:这个中等包括了教研室创收所得的分配吗?
LT:当然包括。
我:如果教研室彻底放弃创收行为,只靠上级下拨的经费发工资,可能会怎么样?
这位负责人用观察白痴的眼光看看我;“很简单,我们立刻散伙,”
说得云淡风轻。
“单位作为单位人安身立命的场所,一度也是唯一的场所,单位行为免不了为教职工谋福利的目的。
人不能拽住自己的头发脱离于地球之外——人是在比较中生存的,别的单位都在为自己的职工谋利,教育单位不可能也不必免俗。
这样的谋利行为合法化后,单位成员的安全感提升、相对剥夺感降低,单位使命感油然而生。”
[7]不错,同在教育领域,要求教研员们心甘情愿地满足于国家经费支持的工资,在今天很不现实。
与许多同行一样,我一直认为“教育产业化”
是一个比较恶劣的提法,在这个提法的掩护下,各种本来至少还遮遮掩掩的背离教育精神的行为变得有恃无恐,更糟糕的是,催生了各种千奇百怪的敛财“法门”
。
教研室和中小学一样,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靠拨款维持工资的起码水平没有问题,但要吸引优秀人才,维持队伍稳定却是无从谈起。
中小学依靠各种创收吸引优秀人才、维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早已经不是秘密,同理,教研室不可能独守清高。
按照目前基础教育的整体投入,至少在相当时期内,收取费用的教育服务仍然会存在。
杜绝“教育产业化”
大旗下的种种不正当行为,只有两个选择,或者大幅度增加投入,这种期望在近20年围绕4%的喧嚣中早已令人们几乎放弃,那么另外的选择就是,建立合理合法且强有力的有偿教育服务制度,所谓管起来。
许多中小学生家长已经从自己子女苦不堪言的“补课”
经历中感悟到,既然纯粹商业性的各种补习学校可以大行其道,为什么不可以让学校适当介入类似业务?这样至少可以规范些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