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许多教研员表示,教研室是隶属教育行政部门的,前述河南省教研室的腐败,其实局限于比较小的范围。
也就是说,真正能够大肆挥霍教辅所得的并不是一般的教研员。
如同要不要编写教辅资料一样,关于创收的明智做法,恐怕也在于制度的健全和管理。
四、“柳暗花明”
如果说教研室逐渐退出或者淡出教辅编写队伍的确令教研室蒙受了一定程度的经济上的损失,另外一个新情况却又使得情况柳暗花明,这就是近十年来的教科书多样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中国中小学基本都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科书。
这种不同地区使用同一教科书的状况早就为人所诟病,1986年,成立了《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意在鼓励教科书多样化。
1993年,教育部曾经组织编写八套半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此外,某些科目也尝试将部分内容留给地方,由各地自行编写教科书,如地理课程中有关乡土地理部分。
但就总体而言,所谓多样化在很长时期内极为有限。
21世纪初的课程改革,第一次大规模地实现了教科书多样化。
教育部规定,参与课程改革的地区必须采用两种以上的教科书,同时以行政力量大力推动教科书多样化,当然也由于教科书丰厚的利润回报,在政策鼓励之下,各地都积极地投入了教科书编写。
集中了大批优秀教师的教研室,自然成为教科书编写最具资格者之一。
据了解,目前参与教科书编写的主要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教研室,在全国范围,应该不在10家以下。
县(区)级教研室即使参与,多半也是以教研员个体的形式。
教科书多样化,以竞争来促进其质量的提高和改善,确属善举。
只是由于操作略嫌仓促,事前准备不足,制度更欠完善,难免出现各种乱象。
比如说,面对教科书的多样化,却没有合理配置相应的教科书选择和决定制度。
目前,这个权力掌握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
毫不奇怪,围绕着教科书市场迅速形成了灰色地带,其间暗流涌动,滋生着新形式的龌龊和腐败。
2007年暑期,我在南方某省函授。
一位教师十分苦恼地告诉我,在她任教的生物学科,连续三年,每年更换一次教科书版本:
“当然,不同版本各有千秋,可是这样频繁地更换,对于教师的压力太大了。
刚刚教了一轮,摸到点门道,又换了其他版本,还要重新熟悉,哪里有精力多琢磨教学。
说到底,吃亏的还是学生。”
教科书多样化路途漫漫,教研室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一个新的问题。
不论是之前的教辅,还是现在的教科书,无非与教研室的收入相关,却又始终没有给出名正言顺的说法。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在全社会、各行业理直气壮追求富裕的今天,显然这是一个应该正视并且予以解决的问题。
教研室需要创收吗?如果不需要,依靠什么来吸引优秀教师?通过什么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研室能够创收吗?如果可以,应该遵守哪些规范和章程?藉此,也许教研室终将摆脱如上所说的种种纠结。
[1]姜涛.新课程教辅图书的开发[J].大学出版,2005(2).
[2]刘秀兰.对提高教辅图书质量的几点认识[J].大学出版,2007(2).
[3]何宗焕.编后记:教辅可以有灵魂吗?[J].湖南教育,2006(3).
[4]王冰,张爱玲.教辅图书,几家欢喜几家愁——北京地区中小学教辅图书状况的调查[J].中国编辑,2005(1).
[5]何娇.北京市高一学生使用数学教辅图书现状的调查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6:1.
[6]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材是罪魁祸首?[N].北京青年报,2008-09-23(D1).
[7]王晋.一个称作单位的学校[D].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6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