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校长的要求是很高的,他说这样的故事很适合做媒体教学,也就是让孩子明白,我们生活在一个谎言的世界里,我们要学会去鉴别。
由于我考虑到这是低年级的孩子,就没有往这个方向延伸,毕竟,他们还小、还很单纯,对于生活中的种种虚伪知之甚少,实在不好强行让他们去认识生活的真实。
况且,一本好书是经得住多次翻阅的,今天的阅读就是给下次的阅读留下了空间。
假如换作是在高年级的话,设计自然要做很多的调整。
其实,这个故事是开放的,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例如可以跟《猪头三兄弟》一起,做写作教学的极好素材;可以作绘画的欣赏,了解文字外图画内的奥妙;可以跟其他写狼的作品一起(如《狼狼》)比较阅读,彻底颠覆传统童话里狼的坏形象,为狼翻案;也可以如校长所期望的,做媒体教育,让孩子们知道,生活在一个谎言世界里,怎样擦亮自己的眼睛……
丰富的延伸活动,广阔的拓展空间,无限的创造可能。
回过头来再看这堂课,居然已经化为一片模糊的记忆,唯有在课堂上和孩子一起享受这个有趣的耐人思考的故事的快乐感觉,还温暖在心里。
这种幸福的皈依感,跟上次给孩子讲死亡教育一样,都让我迷醉。
尽管一个轻快幽默,一个沉重睿智。
假如说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么这些方面倒是可以引起注意的:
讲述时狼的色彩不要太浓,为追求故事的效果而渲染过度,使得大家以为是在为狼申冤,这样处理是否合适。
立场要明确,是站在小猪角度,狼的角度,还是旁观者的角度?
在故事里不要纠缠太久。
过于放任孩子的思维任其自由滑行,没有提炼和引领孩子的思考和发言,会使整个讨论显得芜杂,甚至让一些孩子摇摆不定。
没有将“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狼”
这一训练做足,其实围绕这个话题来做的话,整个讨论更有主心骨。
记得王林博士在听过以后,褒奖之余,告诉我说,这次读书会放得比较开,比他上次听《走在路上》有更深的印象。
我知道,短短的一年时间,我的变化很明显,而且,我依旧在前行。
想到这里,曾经付出和以后仍将付出的更多艰辛和无奈都不值一提。
字里行间,看得出他对自己文学课堂的喜爱,他要把好的童书带到教室里,带到课堂上,带到孩子们面前去,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他一直认为,课堂总是要有趣才好,老是板着一副李莫愁式的面孔,总归不讨喜,不时来点周伯通般的顽童风格,课堂上才有生气。
记得进入二年级时,大家觉得识字量明显增加了,每节课的识字量都有十个以上,书写也都是八个十个的,要是一个个去拼啊读啊抄写啊听写啊不过关再抄再听写,这么一番“苦寒来”
,那就不是“梅花扑鼻香”
,而是“识字兴趣很受伤”
了。
没办法,只好再想招。
不知何时起,他在他的朋友们心目中有个印象,说得好听点,就是有创意;说得不好听,就是鬼点子多。
有次见到英语老师带着我们识记单词,她采取的是闪卡识词法,将单词卡片放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快速闪出,我们会集中注意力大声读出来,然后再闪,再读。
他仿效过几次,可能感觉太单调了,游戏色彩不够浓。
后来的语文课堂上,他依旧准备好生字卡片,第一次,一张张闪现,我们能顺利去读。
他没有停止。
第二次,他开始将卡片任意摆放,向左横,向右摆,有时干脆是倒着出现,以增加我们识字的难度。
此举让我们兴趣大增,一个个读得兴致勃勃。
其实这样做,给识认生字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不熟悉的话,一时还真的无法将一个倒着的词很快地读出来,可是,我们分明不畏这样的挑战,相反,很乐于接受这样的挑战,端正着认不出,就歪着脖子调整角度去看。
就这样,他倒着出示卡片,我们扭着头去认读,无意中还活动了脖颈,修炼了一番欧阳锋的旷世绝技——蛤蟆功。
这就是我们屡见不鲜、津津有味的活力课堂,你说有趣不有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