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恭近于礼才能够远离耻辱,我们的恭敬要有尺度,要以礼法为底线。
两国元首见面,也是要依照国际通则的,不能够把通则扔在一边。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给了我们一把尺子,告诉我们凡事都要有尺度,告诉我们学习礼法的重要性。
在人际关系中,你总觉得要为对方好,要讲信用,要毕恭毕敬,如果没有礼和义的约束,反而会带来很多麻烦,让自己背负耻辱。
“因不失其亲”
的“因”
,李零先生的解释是“姻亲”
的“姻”
。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句话为什么也是条件句?姻亲如果能够维持亲密关系,频繁地走动,就算是你家的门庭、你的宗族。
我们中国古代讲认祖归宗,过去宗族很重要,有的宗族大,有的宗族小,有的宗族无法延续也就没了。
“因不失其亲”
也是关于礼法的,所涉及的内容离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点远。
但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这句话理解到尺度的重要性,就会发现,它离我们当下并不远。
说到底,它其实与社会认同有关。
人际关系中,我们与距离稍微远一点的亲戚朋友,能不能够建立好的关系,如果可以,那么我们可以把他们当作宗亲一样对待。
“信近于义”
“恭近于礼”
“因不失其亲”
这三条实际上是并列的,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了。
有子说的是,有很多事情,哪怕是你认为好的事情,也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要能够掌握尺度,而尺度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比如关于“恭近于礼”
,我们想要对他人表达亲近之意,有时就会缺乏界限感。
例如,我们不能随便邀请别人家的孩子到自己家住,因为这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
但有的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经常随意地邀约:“来我家里住,不要紧。”
还有,很多父母教育孩子不要吃别人的东西,但有的大人却对别人的孩子说:“快吃,多吃点。”
对方拒绝说:“我们家孩子不能吃这个。”
“没关系,在我家可以吃。”
这就到了失礼的地步。
当礼被抛在一边时,热心肠反而会给别人带来麻烦,这就是因为没有做到“恭近于礼”
。
所以,通过学习,来规范自己行为的尺度,是非常重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