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但是让他们用乡音一念,就变成了叫“JianMi-an”
,变成北方发面蒸馒头用的“碱面(儿)”
了。
你说可乐不可乐?再比如,“大喊一声”
中的“喊”
字,京剧中偏偏要读成“Xian”
(“显”
),同时那个“声”
字,也必须读成“Shen”
(“深”
),真让人莫名其妙。
但在舞台上,不这样念还不行,否则内行人就要指责你没有念对。
尽管如此,来自安徽和湖北的著名演员们还是没有一个肯于改变他们的乡音。
因为用乡音演唱,有利于保持乡土气息。
他们这种带有家乡特点的语音,被内行称为“韵白”
,人物间对话时用,演唱时同样也用。
大家可能听过黄梅戏和湖南花鼓戏,这两个剧种之所以好听,都和使用乡音有很大关系。
如果不信,你不妨试着用北京话唱一唱——我敢肯定它们必然都变了味儿,也不再好听了。
但是,京剧既然植根在北京,一点儿北京话都不用也说不过去。
于是,剧中一些没有庄重身份的人(像小丫头、小书童一类的人)渐渐都说普通话,目的就是交代剧情,好让广大观众都听明白。
“韵白”
和“京白”
的长期混合使用,出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由于“京白”
通俗好懂、脆快响亮,于是渐渐变成非庄重人物的标志;由于“韵白”
高雅斯文,便于抑扬顿挫,于是渐渐变成庄重人物的标志。
请看京剧《打渔杀家》[8]当中,萧恩和教师爷的一段对话——
教师爷:我说萧恩哪,你说什么天旱水浅,鱼不上网,改日有了银钱,送上门去。
这两句话,别人来啦,三言两语,叫你打发回去啦;今天教师爷我来啦,任凭你怎么说,不管你怎么说。
说了半天,那算你白说,还得给我拿渔税银子来!
萧恩:旁人来了无有,教师爷你来了么——
教师爷:你乖乖儿的给银子。
萧恩:(冷笑)嘿嘿!
就越发地无有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