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中国确实是有种“南什么北什么”
的习惯,但被赞誉的一定得是某个领域的大名人。
20世纪20年代,梨园习惯说“南欧北梅”
,欧是欧阳予倩,梅是梅兰芳。
50年代,话剧界盛称“南黄北焦”
,黄是黄佐临,焦是焦菊隐。
没想到京城里卖豆腐脑儿的,也胆敢这么用起来!
最后说一说老北京人嗜好的豆汁,我讲述一下自己的经历。
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庙会我就尝过豆汁,但没能咽进去;80年代在京剧院工作,多次与名伶一起品尝,他们吃得挺香,我依然不能下咽。
直到前年,有一次朱家潽先生应邀在京味书楼演讲,到场的人挺多,我也去了。
讲座结束后,主人请朱老和我们一些人在对面的回民饭馆共进午餐。
主人请朱老点菜,朱老也不推辞,点了豆汁、葱爆羊肉和炒麻豆腐几样“最普通”
却又是“最基本”
的回民菜。
大约刚被引进京城文化的深处,我由此去品尝豆汁,结果就喝了“进去”
,而且觉得“还不错”
。
此后再遇到“豆汁”
之类,就不再觉得是障碍了。
这就是说,带着北京文化的“余韵”
去吃,是能吃“进去”
的。
京味小吃多属老北京城宴席之外的一种“余韵”
。
它们都很“小”
,用料也便宜,但制作者肯用功夫,吃的更肯用心琢磨它,于是慢慢就把自己从事的这一行,经营成饮食业中一道独特风景。
除了惠而不费,更能够点缀风景——可以是民俗的,也可以是人文的。
用这些小吃点缀其间,人的一切行为也成为“文化”
的了。
这样“吃”
的人越多,风景也就愈发厚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