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据说他的著述共有400多卷,主要是他在吕克昂的讲稿,其中与教育相关的主要是《伦理学》和《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老师的根本错误是将事物的一般和个别割裂开来,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和运动变化。
他认为任何个体都是“质料”
和“形式”
的结合。
前者指物质,后者指事物的本质和结构。
形式寓于质料之中,两者是统一的。
这反映出唯物主义因素。
他还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质料和形式的关系,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但他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认为质料消极被动,形式主动积极,又走向唯心主义。
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和心理学以其灵魂学说为基础。
他认为人由肉体和灵魂构成。
灵魂包括非理性和理性。
前者指欲望、本能、感觉;后者指思维、推理。
人在婴儿时期犹如一块白板,在外界事物刺激下产生的感觉是认识的起源,但由感觉所得的经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人的理性灵魂具有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能力。
人的理性灵魂又包含被动的理性和能动的理性,前者在感知觉记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随身体的死亡而消逝。
能动的理性则不以感觉记忆的发展为基础,也不随身体的死亡而消逝,它来于神又归于神。
在亚里士多德的上述观点中虽有强烈的唯物主义倾向和辩证法因素,但最后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亚里士多德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社会政治学说和伦理学说。
他认为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人不可能以单独的个人而存在,而总是处在一定的家庭、部落和国家之中。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犹如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个人只有在国家之中才能实现自我。
国家亦应培养人成为有美德的公民,使其过上有德行的幸福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把伦理学看做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人行动的规范。
他把美德分为行德和知德,前者与政治相关,后者与理性相关。
行德的原则是“中道”
,它是在实践活动中训练出来的智慧,即肯定了道德是后天形成的。
知德能使人达到完善,它是一种脱离行动的纯思辨活动。
它以闲暇为条件,不以实用和功利为目的。
亚里士多德的上述观点为他的教育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2.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十分重视教育的政治意义,但与柏拉图不同的是他没有把个人融化在集体或国家的利益之中,而是辩证地看待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在他看来,理想的城邦应以中产阶级占绝对优势,而以共和制为政体的形式。
此外,政治的优劣还取决于城邦是否具有美德。
对个人和集体而言,人生的终极目的是相同的,即追求幸福生活和至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